建立在临床研究基础上的围手术期处理意见
1.术前准备·为了纠正体内代谢异常、改善各重要脏器功能和增强机体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术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体重:择期手术应该控制体重,尽可能改善术前机体的生理状况。
(2)控制血糖:肥胖症患者常常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术前应采用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推荐正常饮食的患者控制餐前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10.0 mmol/L;禁食期间血糖≤10.0 mmol/L。不建议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术中和术后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在麻醉复苏室过渡期间血糖达到4.0~12.0 mmol/L 范围可送回病房。
(3)控制血压:肥胖症患者常合并高血压,术前合理使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4)纠正水电解质和代谢异常。
(5)术前用药:术前应用M 胆碱受体阻滞剂以减少气道分泌物,但禁用阿片类药物,防止呼吸抑制;对合并0SAS 的肥胖症患者应慎用镇静剂并予监测,防止加重患者的低通气。术前使用H2 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误吸的风险。
(6)病态肥胖患者术后常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建议患者术前即应开始行适当的抗凝治疗。目前美国减重手术预防DVT 的最常用方法是:肝素5 000 U 每8~12 h 重复皮下注射加下肢(推荐膝以下)充气加压袋包扎。
(7)术前麻醉仪器的准备:肥胖症患者多伴有困难气道情况,应充分备好应对困难插管的物品,包括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等。对预计困难气道的肥胖症患者,做好困难插管的充分准备,应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清醒状态下行气管插管,保证患者的气道通畅[18]。
2.术中治疗及保护·包括完善各项监测、预防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及对各重要脏器的保护。
(1)加强呼吸管理,防止低氧血症。有研究主张对无反流性疾病患者诱导后,使用机械通气经面罩给氧去氮,同时给10 cmH20 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可以有效阻止和减少肺不张的发生,从而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延长对无通气期缺氧的耐受时间[19];保证患者术中的通气通畅,应定时监测呼吸末C02,防止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
(2)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尽量应用短效麻醉药,短效药可使患者呼吸功能更快恢复到基础水平。给药剂量应根据标准体质量而非实际体质量,防止用药过量,延迟苏醒。
(3)酌情采用有创动脉压监测,肥胖症患者无创测压时因袖套等原因,血压测不出或无创血压值不可信时,应采用有创动脉压监测。大手术时应行中心静脉穿刺,以监测心功能及急救给药补液,过度肥胖症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穿刺。
(4)定时监测水电解质及血糖水平,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
(5)维持循环稳定,密切监测血压、心电图改变,必要时经食管心电图监测,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
(6)术中注意患者发生受压部位损伤的可能,此类患者较易出现压痛和神经损伤。
3.术后并发症的防护
(1)严格掌握术后拔管指征。困难插管患者应在意识完全清醒下拔管,以免引起低氧血症。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肥胖症患者,围拔管期适当给予血管舒张药物或β 受体阻滞剂以消除心血管不良反应。
(2)足够镇痛减少手术切口裂开和切口疝的发生。采用自控镇痛(PCA)技术可让止痛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镇痛范围,达到最佳止痛效果。静脉PCA 镇痛应防止镇痛药物引起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硬膜外PCA 镇痛可以减少这种不良后果,同时使术中缩小的肺容量迅速恢复。
(3)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减少肺不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 李显龙,审校 罗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