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临床研究基础上的围手术期处理建议

(二)建立在临床研究基础上的围手术期处理建议

1.术前准备[35-37]

(1)积极内科治疗: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能量,低蛋白、低脂、高糖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严格无菌操作,防治感染;护肝药物。治疗中注意晶体、胶体交替使用,保持出入量平衡。

(2)尽量不使用苯巴比妥等镇静药。

(3)若病情允许,术前尽可能行灌肠以清除患者肠道内容物。

(4)保暖。

(5)行中心静脉插管及建立静脉通路。

(6)停留尿管用精密尿袋测量尿量。

(7)请新生儿科医师到场协助处理新生儿。

2.术中治疗及保护·一般行剖宫产,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注意探查肝脏、冲洗腹腔及放置腹腔引流管。

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38]

(1)加强监测: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测中心静脉压和每小时尿量,密切注意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实验室指标变化。

(2)一般治疗:饮食宜低盐、低脂和适量蛋白质(每天25 g),补充多种维生素。

(3)类固醇类药物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促胎肺成熟,主张早期应用,同时可改善中毒症状,既能抑制细胞免疫,又能抑制体液免疫,具有抗炎、加速代谢、稳定细胞结构的作用,改善肝功能,从而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39,40]及围产儿的存活率。牛丹等[41]研究发现早期肝衰竭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2.72%和42.86%。早期及中期肝衰竭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的病程分别是(23.62/34.73;23.1/35.48),可见激素治疗可以提高早期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并缩短病程,对肝衰竭患者预后有影响。

(4)保肝治疗:可适当使用保肝药,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类(如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门冬氨酸钾镁、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GI)、胸腺肽α1 等,具有改善肝血流、促肝细胞生长、辅助肝脏解毒等功能,可改善肝功受损情况[42]。高艳颖[43]研究发现使用白蛋白与未使用白蛋白患者病死率分别是48.9%和37.1%(P>0.05),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与未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患者病死率分别是47.1%和52.6%(P>0.05),使用前列腺素E1 与未使用前列腺素E1 患者病死率分别是41.5%和57.8%(P<0.05),使用胸腺肽与未使用胸腺肽患者病死率分别是48.6%和41.7%(P>0.05)。张晓燕[44]认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能改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5)防治出血: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止血药;用制酸药、生长抑素防止消化道出血,已有消化道出血者可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或血管内注射硬化剂止血;防治DIC。

(6)防治肝性脑病:去除诱因,限制蛋白质饮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乳果糖、乙酰谷氨酰胺、精氨酶、门冬氨酸钾镁、L-鸟氨酸-L-天冬门氨酸以降血氨;补充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左旋多巴对抗假性神经递质;避免使用镇静药及大量利尿药;用新霉素或卡那霉素或甲硝唑抑制肠道菌丛生长和易位;防治脑水肿,醒脑药。

(7)防治肝肾综合征:限制液体入量;避免使用损害肾脏药物;扩张肾血管、改善肾血流;利尿药;防治高血钾;透析疗法。

(8)防治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有计划地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密切注意肠道微生态平衡;丙种球蛋白。

(9)人工肝:大量研究表明人工肝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清除血浆中的胆红素、胆酸、内毒素等,并能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物质,有利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改善凝血功能,肝性脑病者还可改善意识障碍。对孕产妇行人工肝治疗,可明显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了围产儿存活率,临床疗效十分显著[45-48]

(10)肝移植是治疗中晚期肝衰竭最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手段,重症肝炎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是安全可靠的[49]。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妊娠期重症肝炎肝移植成功案例报道,甚至已有妊娠中期进行肝移植并在妊娠晚期成功产下健康女婴的案例报道,且连续3 年观察,并未发现任何并发症[50]

(作者 高婉菱,审校 黑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