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醉决策
2025年08月10日
(一)麻醉决策
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也与麻醉方式有关,局麻手术的并发症比全身麻醉的要少,能够降低死亡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较好[29,30]。全麻与区域麻醉比较,各有利弊。区域麻醉的优点:术中能够行神经功能监测;缺点:不利于呼吸道管理、患者术中身体移动、延长手术时间。全麻的优点:利于气道管理,避免误吸、呼吸抑制、避免患者术中身体移动、可能缩短手术时间;缺点:血压波动剧烈、术中不能监测神经功能、可能导致肺炎、脓毒症[30-33]。
全麻适用于不能合作的患者、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不能保护气道的患者(Ⅱa 级推荐,B级证据)。区域麻醉用于能合作的患者、能够保护气道的患者(Ⅱa 级推荐,B 级证据),所有区域麻醉的患者,麻醉医师必须做好全麻的准备(Ⅱa 级推荐,C 级证据)。
全麻药如异氟醚和硫喷妥纳等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麻醉过深可能会出现低血压。此外,虽然吸入性麻醉剂能够减少脑耗氧量并增加脑血流量,但动物和人体试验均发现,全身麻醉会减少原已缺血的脑组织的血流量,推测可能的机制为麻醉剂使非缺血区脑血管扩张,产生盗血现象,从而增加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5]。但是对于麻醉方法与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系统完整的研究。目前还不清楚对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何种麻醉方法最优、最合理。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116 例择期进行股骨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有利于降低老年股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活化,降低高凝状态,对纤溶状态无明显影响[34],对降低围手术期卒中高危因素有一定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