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对麻醉决策的影响

(一)糖尿病对麻醉决策的影响

糖尿病对麻醉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血糖控制水平;②麻醉方式的选择;③麻醉药物的选择;④术后镇痛。

1.血糖控制水平·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术前FPG 水平应控制在7.8 mmol/L 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在10.0 mmol /L 以下。对于急诊手术患者主要评估血糖水平,有无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果存在,应及时纠正。

2.麻醉方式的选择·糖尿病患者实施麻醉手术引起体内一系列内分泌功能紊乱,特点是多种应激性激素水平分泌增高,如皮质醇、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尤以血糖代谢改变表现最明显,主要表现为血糖增高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下降。单纯全身麻醉只抑制下丘脑对大脑皮质的投射系统或大脑皮质边缘系统,但是不能完全阻断手术区域的机械性刺激向中枢的信号传导,不能完全阻止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信号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硬膜外麻醉能阻断手术区域机械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的信号传导,并显著抑制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增高。因此,有研究证明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更能全面阻断神经信号的传导,从而维持患者术中血糖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时,由于外周神经病变,目标肌肉常不易引出阳性体征,需适当加大刺激电流量[13,14]

3.麻醉药物的选择

(1)局麻药: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外周神经病变时可影响局部麻醉药的神经阻滞作用。由于糖尿病患者细胞色素P450 在肝脏的浓度和活性增强,局部麻醉药吸收后代谢加快。动物实验表明,布比卡因可抑制糖尿病鼠离体心肌的收缩性,推测现存的糖尿病可增加布比卡因的心肌抑制作用。

(2)全麻药:动物实验中未经治疗的糖尿病可使吸入麻醉药的MAC 下降,从而推测糖尿病患者对吸入麻醉药的需要量减少,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导致的外周神经和脊髓神经传导速率下降、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丧失有关,也可能与大脑中枢5-羟色胺介导的神经传导抑制、脑内儿茶酚胺类物质活性下降有关。

(3)肌松药: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可引起机体对肌肉松弛药产生不同的敏感性,可引起肌松作用起效时间加长。

(4)α2 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如右美托咪啶,可减少机体对麻醉药的需要量和降低有害刺激时机体心血管的反应性。但糖尿病可使体内α2 肾上腺能受体功能严重受损,所以糖尿病减少机体麻醉药需要量的作用几乎消失,降低有害刺激时机体心血管反应性的作用也有不同下降,但是通过胰岛素治疗,以上作用可得到恢复。

4.术后镇痛·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着痛觉的高敏感性以及对吗啡术后镇痛效应减弱,动物实验中发现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吗啡的镇痛效能显著降低,而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明显改善吗啡的镇痛效能,临床试验结果也与之相符,提示糖尿病患者的术后镇痛用药需要量较大。

另有些研究显示,吗啡类药物会对胰岛素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对于需要长期大剂量使用吗啡类镇痛药的糖尿病患者(如癌痛患者)建议定期检测胰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