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受热的变化

食物受热的变化

在烹调过程中,食物在一定的温度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它会产生种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食物起着质的变化。质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原料由生变熟的过程。由于食物原料的性质不同,它们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所起的质的变化也不相同。

一、在加热过程中食物的一般变化

分散作用

食物受热后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包括吸水、膨胀、分裂和溶解等。生的蔬菜或水果,细胞中充满水分,并且在细胞与细胞间有一种植物胶素,把各个细胞互相连接着,所以在未加热前大都较硬而饱满,加热时,胶素软化与水混合成为胶液,同时细胞膜破裂,里面一部分包含物,如矿物质、维生素等,就溶于水中,而整个组织变软,所以蔬菜加热后,锅中要出现汤汁,这些汤汁中含有很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不宜弃去。果品中所含胶素尤多,如果在加热时加入少量的水,可以制成各种果酱或果冻。

淀粉不溶于冷水,但在温水或沸水中能吸水膨胀,成糊状物。淀粉经过加热,它所含淀粉胶的胶粒愈多,粘性亦愈大。生长在根茎中的淀粉(如藕、甘薯、马铃薯等)往往较谷类(如米、麦等)为多,所以它们的淀粉糊粘性较大,可做羹汤或作为挂糊、上浆、勾芡之用。

水解作用

食物在水中加热时,很多成分会起分解作用,如蛋白质会分解而产生一部分氨基酸,故成熟后带有鲜味。肉类在受热后,结缔组织中的生胶质分解为动物胶,动物胶和生胶质虽然都是蛋白质,但动物胶有较大的亲水力,能吸收水分而成凝胶,在加热时可溶为胶体溶液,冷却后即凝成冻胶。所以当肉类(特别是含筋较多的肉)在炖焖后,结缔组织的生胶质被水解破坏后,蛋白质纤维束便分离,使肉呈柔软酥烂状态。同时汤汁中便含有多量的水解产物,即动物胶,冷却后就成为肉冻或鱼冻。胶体溶液和冻胶可随温度变化而互变。如镇江、扬州等地的汤包,就是根据以下的互变原理而制作的。

凝固作用

食物受热后,有些水溶性蛋白质即逐渐凝固,如溶液中有电解质存在时,更易迅速凝结。我们知道蛋白质的种类是很多的,有许多蛋白质是水溶性的,多数水溶性蛋白质受热后即逐渐凝固,例如鸡蛋的蛋白受热后便凝成硬块,血色素也是一种水溶性蛋白质,加热到85℃左右便凝成块状,凝固的程度随加热时间的加长而增加。所以煮蛋或鸡鸭血汤,猪血羹等,加热时间应避免过长,否则食品变硬,不仅鲜味减少,也不利于消化。蛋白质胶体溶液在有电解质存在时,凝结更加迅速。例如在豆浆中加入石膏(CaSO4)或盐卤(MgC12)等电解质,即可凝结成豆腐。食盐(NaC1)是电解质,所以在煮豆、烧肉,或需要汤汁浓白的菜,均不能太早加盐,因为加盐太早,原料中的蛋白质凝结过早,水分便不易渗透到原料内部中去,不易使它们吸水膨胀,组织破坏,因此也就不易酥烂。在制汤的原料中也因蛋白质凝结过早,不能溶于汤中,因而使汤汁不浓白。当然,这种电解质对各种原料,各种蛋白质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放盐的早迟,应根据菜肴的具体情况决定。

酯化作用

脂肪与水一同加热时,一部分即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如再加入酒、醋等调味品,即能与脂肪酸化合而成有芳香气味的酯类,这种作用,叫做酯化作用。酯类比脂肪容易挥发,并具有芳香气味,因此鱼、肉等原料在烹调时,加酒后即有香味透出,就是这个道理。

氧化作用

多种维生素在加热或与空气接触时均易氧化破坏,在碱性溶液或有少量铜盐存在时,更易迅速氧化。在食物烹调时损失最大的就是维生素类,多种维生素在与空气接触时即易被氧化破坏而失去营养价值。在受热时氧化更快,特别是维生素C最易受破坏,其次,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也易破坏。维生素在酸性溶液中比较稳定(加醋可以延缓氧化时间),而在碱性溶液中更易氧化,如极少量的铜盐可使维生素丙氧化,所以含维生素C较多的蔬菜在烹调时应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如加盖)和加热的时间不能过长,不宜投放碱或苏打,也不宜用铜锅铜铲。

其他作用

食品在加热时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变化外,还会发生其他各种

各样的变化。例如糖类在很高的温度下,可变化成糊精而发黄或炭化而成焦黑色。又如鸡蛋在煮熟后,在蛋黄的表面往往呈现一层暗绿色,这是由于鸡蛋白中的蛋白质中含有一些硫元素,而蛋黄中的蛋白质中含有一些铁质,硫与铁化合,便产生暗绿色的硫化亚铁所造成的。

二、不同火候、物料及加热方法对食物的影响

食物在加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有的是好的,我们需要利用的,有的是不好的,我们需要尽可能来防止。在烹调时我们运用不同火候,不同的物料以及不同的加热方法,也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火候和加热时间方面,首先应掌握下列的原则。

性质坚韧的大块原料,一般宜用温火或小火进行较长时间的加热,才能使组织松软,肉质酥烂。

性质柔嫩的小块原料,一般宜用旺火进行较短时间的加热,否则即易成为糊状。

(一)用水做加热物料,一般多用中火或小火

食物中的养料很多,用水做辅助物料,在加热过程中,食物原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都会有一部分分解在汤汁中,故汤汁不可弃去,否则养料损失很多,当然,随着水分的蒸发,养料不可避免地有部分损失。这里还应该特别注意,当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用水做辅助物料加热时,必须在水沸后再将蔬菜下锅。因为蔬菜在通过加热后,细胞膜破坏,会产生一种氧化酶,这种氧化酶对维生素C有很强烈的破坏作用。可是氧化酶本身也不耐高温,它在65℃时活动力很强,但当温度达到85℃以后就受破坏。如蔬菜放在冷水锅中加热,当水的温度升至65℃左右时,氧化酶就要大肆活动,蔬菜中重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如果在水沸后再下蔬菜,氧化酶就不会起作用,可以减少维生素C而损失。

(二)用油做加热物料,一般多用旺火

因油的沸点高,可达高温,对食物表面的干燥和凝固作用很强,食物表面骤受高热,很快地干燥收缩,凝成一层薄膜,外部变酥变脆、而内部水分不易溢出,所以成为外脆内嫩状态。

(三)蒸的方法主要用旺火(花色菜要用中火或小火)

菜肴放在蒸笼内蒸,不需要翻动,所以可以保持原来的完整状态,同时由于蒸笼盖得很紧密,蒸笼内的温度很高,又充满了水蒸汽,原料的水分不易蒸发,养料损失较少,菜肴柔软鲜嫩。但蒸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易入味,因为原料在蒸笼内水分既不易向外蒸发,调味品也不易进入原料内部,所以不易入味,因此,蒸的菜肴往往在加热前或加热后要进行调味。

(四)烘,烤的方法火力必须均匀

烘、烤的方法,都是使食物原料在干燥的热空气中受热,原料表面的水分极易蒸发,浆汁溢出后在原料的表面受到干热,立即凝成薄膜,这种薄膜又能够阻止原料内部的水分继续向外蒸发,所以使菜肴外部干香,内部鲜嫩。但如果是密闭的烤炉,水分蒸发较慢,溢出的浆汁也不易凝固在原料表面,会滴落在烤炉内,因此养料的损失较敞开烘烤的方式为多。至于泥烤,是一种间接烘烤的方式,因为原料用泥层层密封,不直接接触火焰,只是慢慢地外烤内焖使原料成熟,原料的水分当然不易蒸发,可以保持较多的养料,所以口味特别鲜嫩。菜肴的初步熟处理

有些菜肴的原料,在正式烹调以前,往往需要进行一次初步熟处理,在行业中也称“开生货”。初步熟处理,就是把已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先放在水锅、油锅或红锅(即锅中故入深色的调味品)中进行初步加热,使其成为半熟或断生的状态,取出待用。

初步熟处理的方法,一般有焯水、过油、走红等,还结合着制汤(制汤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但制好汤的原料,有些原料当然不能再用,但也有些原料与焯水相似,同样起了初步熟处理的作用)。现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