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论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
一、契机:文体革新意识的自觉与新批评文体实践
二、向路:批评文体转型的多样化展开
(一)批评本体意识的凸现
(二)对传统批评文体进行现代改造
(三)创造新的批评文体样式
(四)独具特色与风格的个性化的现代批评文体开始大量出现
三、影响:对批评话语方式现代转型的促成
(一)从隐喻型言说到归纳型言说
(二)从隐喻型言说到演绎型言说
结 语
浅议民国传统诗话的现代品质
一、采集和评说“新派诗”
二、采集、品评外国诗及外国诗人
三、品评白话新诗和“新文化”运动倡导人
从世俗关怀的角度审视民国旧体诗话的现代性
一
二
三
试论民国旧体诗话的入世情怀
一、南社诗话的革命倾向
二、滑稽诗话的世俗嘲讽
三、其他民国旧体诗话的现实关注
清末民初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探论
一、“新意境”、“新语句”新探
二、重新审视“古风格”
三、梁启超与早期白话诗
四、余论
叶昌炽《辛臼簃诗》流传、批注和索隐
一、从《诗史》到《诗》
二、三种十家的《辛臼簃诗》批注
(一)单镇汇批本
(二)顾廷龙过录本
(三)王欣夫移录十家笺注本
三、叶昌炽诗旨索隐
(一)中日甲午战争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帝、后宫廷斗争
(三)庚子事变
民国时期报刊妇女诗话略论
一、民国报刊妇女诗话的思想倾向
二、民国报刊妇女诗话对女性诗作的批评
三、报刊妇女诗话背后的女学宗旨
他人学问,自家性情——由“不俗”论看陈衍诗学观念的现代转型趋向
一、近代宋诗派:由不俗之人到不俗之诗
二、知人方论世,别才亦关学:陈衍对“不俗”论的丰富与扩展
三、他人学问,自家性情:陈衍诗学体系的理论逻辑
四、结语:文化结构变动中传统诗学资源的延续与失落
《石遗室诗话》中的师友品评和删订
一
二
三
四
五
辛亥革命对近代报刊诗话的影响
一、中国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二、辛亥革命对报刊革命诗话的影响
三、辛亥革命对报刊其他诗话的影响
四、辛亥革命对近代报刊诗话的影响
唐宋诗之争:南社文人群关于报刊诗话的最后诗学论争
一
二
三
《民国日报》中的报刊诗话创作
一、《民国日报》中的宋诗派诗学批评阐述
二、《民国日报》中的唐诗派诗学批评阐述
三、《民国日报》中的“艺文屑”诗学批评阐述
胡怀琛的“新派诗”理论
一、诗集与诗论著述编年
二、批评《尝试集》,“守旧的批评家”,还是“赞助的健将”?
三、以旧格式运新精神的“新派诗论”
(一)剖析中国诗的特性,警惕新诗的“欧化”倾向。
(二)消泯新旧之见,主张兼取二者之长而去其短。
(三)探索“新派诗”的传统资源。
四、关切时势的诗歌创作
从新发现的散佚诗稿解读晚年的杨圻
一、《续编》稿本的发现
二、杨圻1927—1937年履历钩沉
三、抗战时的杨圻诗歌
(一)悼亡
(二)纪游
(三)表现百姓饱经人祸天灾的苦难
(四)反抗日军侵略,歌颂中国军民英勇抗战
浅析《雕虫诗话》诗学思想
一、主“性灵”的诗学主张
二、“尚清”的诗学倾向
三、清之前的诗学总结
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
一
二
三
四
民国时期词学对王国维“境界”之论的消解与辨析
一、从本体意义上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反思
二、对王国维所言“隔”与“不隔”之分的论说
三、对王国维所倡“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辨析
民国以降传统词学对词作体性的辨析
一、词的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
二、词的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
三、词的音调变化与审美表现
四、词的面貌呈现与风格特征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野中的雅俗之论
一、高标去俗崇雅创作原则
二、多方面探讨词作雅俗呈现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域中的南北宋之论
一、偏重以北宋词为宗尚之论
二、主张兼融并取南北宋词之论
词人之心与词史之迹:刘毓盘《词史》的词学史价值与意义
一
(一)词人风格之品第
(二)词派纷竞之流判
(三)词运盛衰之溯由
(四)词风转变之探骊
(五)词体繁衍之辨驳
二
三
四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一、午社“四声之争”的起因与过程
二、“四声之争”的核心与实质
三、“四声之争”与词体功能定位的重新思考
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研究
一、词体之起源及其演变
二、唐宋词的分期与词风演进
三、唐宋词人个案研究
四、东坡词研究
五、余论
一、今存《中兴鼓吹》的主要版本及评点情况
二、《中兴鼓吹》的由来和各评点本的关系
三、卢前的词学主张
四、“民族中兴”还是“词艺中兴”:《中兴鼓吹》的流传与接受
中国间架与比较批评:浦江清的词学研究
一、浦江清的词学渊源和早期词学实践
二、《词的讲解》与浦江清西南联大时期的词学研究
三、浦江清1949年以后的词学研究
四、结语
“文笔论”之重释与近现代纯杂文学论
一、阮元:为骈文立基而曲解“文笔论”
二、刘师培、章太炎与黄侃:“文笔论”的现代延伸与清算
三、郭绍虞:以近代的纯杂文学论解释传统的“文笔”
论民国时期中国戏曲理论的转型特质
一、共时性观察: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中外戏剧理论的融会贯通
(二)新的研究内容的出现
二、历时性变迁:传统与现实的关系
从“曲词本位”到“舞台本位”——报刊剧评的生成和演进轨迹
一
二
三
(一)发轫期(1872—1901)
(二)发展期(1902—1911)
(三)蓬勃期(1912—1919)
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
一、意境说
二、自然说
三、悲喜剧观
四、真戏剧说
五、元曲试士问题
民初上海“新剧”评论热潮
引 言
一、评新剧的表现形式
二、评新剧的本质和功用
三、评新剧家
四、评新剧失败原因
论齐如山早期的戏剧观
“改一改,戏界也可有点进步”
“信实更为要紧”
“统筹全局,逐渐改良”
冯叔鸾报刊剧评的理论价值及批评特点
引 言
一
二
顾佛影杂剧的本事人物与情趣意旨
一、表现女性才华的《谢庭雪杂剧》
二、反映抗战史事的组剧《四声雷杂剧》
1.《还朝别杂剧》
2.《鸩忠记杂剧》
3.《新牛女杂剧》
4.《二十鞭杂剧》
三、结语:一次意味深长的创作转变
汪石青戏曲创作考论
一、雅正本色的戏曲观念
二、《七弦心》的自抒心曲
三、《鸳鸯冢》的悲情共鸣
四、《换巢记》的伤时忧世
五、结语:一颗破晓的文坛彗星
郑正秋在上海的戏剧活动
一、组织剧社
二、编剧演剧
三、戏剧批评
论《摄制西厢记的管见》
一、惟“真”的影戏批评意识
二、古装片浪潮与惟“真”论
三、晨、熹的交游与惟“真”论
四、惟“真”论下的影戏走向
清末民初小说话中的几个理论热点
一、古与今的关系
二、中与西的关系
三、“新派”与“旧派”的关系
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
一、坚主兴味第一
二、坚持传统路数
三、坚守社会责任
论民国小说话的编撰动机与特点
一、民国小说话的编撰动机
1.资调笑
2.供补白
3.刊物征求
4.推销策略
5.讲述小说作法
6.观念之争
7.社会教化
8.学术讨论
9.存史留念
10.互为标榜
二、民国小说话的编撰特点
1.私人性与公众性共存
2.随意性与系统性同在
由传世、觉世到娱世——民初主流小说家的自我调适与智慧抉择
一
二
三
四
“兴味派”:民国初年的主流小说家
一、打破百年遭遇的种种遮蔽
二、还原主倡兴味的历史真相
三、重估推动转型的独特贡献
《古今小说评林》与民初话体文学批评
一、《评林》同人:民初中下层知识群体
二、《古今小说评林》与女权观念
三、《古今小说评林》与文学的社会功利观及社会小说批评
四、《古今小说评林》与言情小说批评及民初的社会风气
五、《古今小说评林》与文白观及局内人信条
六、《古今小说评林》与林译小说批评及局内人信条
晚清民初上海“小说家评介”述论
一、“海上小说家”基本格局的建立
二、海上“小说家评介”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一)“传记式”的介绍
(二)“议论式”的品评
(三)“游戏文章式”的戏谑
三、关于“小说家”的辩题和基本观点
(一)小说家水平的高低及作品的好坏
(二)谁是“名小说家”
(三)小说家的责任
四、结语
民初旧派小说家对《红楼梦》的沉溺与反思——兼论清末民初的“写情小说”
一、晚清民初旧派小说家对《红楼梦》的痴迷
(一)仿书、借名和“拟意”小说、戏曲作品的大量出现
(二)对《红楼梦》的研究性文章和相关小说、戏曲作品的刊印和编辑
二、清末民初的写情小说与《红楼梦》
三、民初旧派小说家对《红楼梦》的反思和批评
论民国小说话对《红楼梦》“劝惩”主题说的彰显
一、“劝惩”何以可能:《红楼梦》“劝惩”主题的文化背景
二、民国小说话对《红楼梦》“劝惩”主题的阐释路径
三、民国小说话关于《红楼梦》“劝惩”主题说的意义
质疑的声音:论民国小说话在民国红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一、反对索隐派红学的理由
二、驳斥“淫书”说的策略
三、《红楼梦》续书现象意义的微观考察
摹仿与试验——论姚鹓雏的短篇小说创作
一、唐代“传奇体”之流脉
二、西风激东潮之变新
三、现代短篇小说之前奏
论作为民初“兴味派”的周瘦鹃
一、小说界的“林黛玉”
二、上海文化市场的“文字劳工”
三、倾心古韵—引领时尚的文艺明星
四、传统美德的宣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