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的批评文体样式
这在“五四”以来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中不曾有过的文体形式在批评实践中开始大量出现,其中较为突出的有:1.宣言。如《文学研究会宣言》中写道:“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生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12]2.理论纲领。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成立大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有如下重要几条:“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中‘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13]3.演讲稿。如朱光潜的《文学批评与美学》。4.“读者来信”。如《小说月报》曾设立了“读者来信”栏目,负责刊登读者来信及摘要,并做出答复。这种批评文体在编辑与读者、刊物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对话、真诚关怀的联系。《新青年》从创刊到1922年的第9卷第6号则辟有“通信”栏或“读者论坛”,计有通信和议论360余封(篇),平均每期有读者来信4封(篇)[14]。5.特殊的“附录”。如《每周评论》第12号转载了《荆生》全文,第13号又组织文章对《荆生》逐段评点批判,并同时发行了题为《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的“特别附录”,摘要编发国内十余家报纸上批评林纾的文章。这种集中的摘要编发将不同的批评观点罗列在一起供读者自行判断,极大地拓展了批评空间。6.“读后感”。如《小说月报》“读后感”一栏从14卷3号至14卷12号,共登载批评45篇。7.欢迎词。如泰戈尔到达中国后,徐志摩、郑振铎曾先后撰写过欢迎词,除了对东方诗歌泰斗表示热烈欢迎外,还在欢迎词中介绍、评论泰戈尔及其作品。可以说,伴随着现代报刊业兴起的演讲稿、“读者来信”、报刊发刊词或创办“缘起”、征稿启事、文学广告、编者按语、新书介绍等新的文学批评体式,在近现代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文学批评文体变革与转型中极为引人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