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小说家”基本格局的建立

一、“海上小说家”基本格局的建立

1922年大胆书生在《红杂志》上发表《小说点将录》,“取近今小说名家与《水浒》人物相比附”[1],列举出当时著声文坛的小说家吴趼人、林纾、曾朴、陈冷血、王钝根、李涵秋等共计七十余位。这是按照“水浒座次”来点评诸小说家,虽然作者与读者只按“游戏文章”视之,但各位小说家的次序及安排明显是按照各自的地位及影响排列的。虽然不能将此文视为评判当时小说家成就、声名的标准,但当时文坛名小说家的大致范围及格局已由其道出。

盖在这篇《小说点将录》发表前后,一批介绍、评价当时小说家的“小说家别传”、“小说家轶事”以及“小说家评”纷纷出现。1922年王锦南的《小说家别传》[2]介绍了包天笑、江红蕉、周瘦鹃等十五位小说家,随后蓬壶又续记六位小说家而成《续小说家别传》[3]。1923年初,许廑父、徐枕亚等人合著的《近代小说家小史》在《小说日报》上连载,共记“近代名小说家”范烟桥、王钝根、许指严、李定夷等数十位。同年,严芙孙编撰出版《全国小说名家专集》,此专集共为当时的报刊中最常见的三十一位小说家立传。随后,1924年王钝根也在其主编的《社会之花》上连载《本旬刊作者诸大名家小史》,介绍该刊的主撰小说家共十六位。同时,与这些“小说家传记”相配合的小说家“稗品”也大量出现,其内容主要记述当时小说家的名号、书斋及轶事,如1922年郑逸梅在《著作家之斋名》[4]一文中录四十七位著作家的斋名馆号,同年又有潘寄梦的《著作家之斋名对》[5],1923年郑逸梅又在《稗品》一文中取四十八位稗海名家“或正其著作,或言其为人”[6],此外又有《小说家名号文虎》《小说家姓名别号表》等,同时鄙夷这些“所谓的名小说家”的刊物和文章也不断出现。

这一系列的“小说家”游戏文章和点评文字虽然体裁、写法各有不同,但有两点是基本一致的:一是时间上基本都在1920年代,二是所点评、介绍的“小说家”大致都是包天笑、江红蕉、徐卓呆、周瘦鹃、王钝根、程小青等几位,此即说明约在1922年,海上文坛的小说家概念及范围已经基本确立,大致上就是当时有一定声名的所谓“旧派”小说家。在这之前,关于小说家的讨论只是对某位小说家的零星或散点的介绍评价,或者集中于对古代作家的考证与论述。而在1920年前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当时的文坛终于有了一批可供推仰和借鉴以及批评的小说家“典型”——虽然《小说点将录》中记有七十余位,但“名小说家”的大致范围即是报章中常见的四十余人。晚清以来的小说发展由最初的小说地位提升、小说理论探讨及少数几位名家的出现,进入到“类型小说家”、“小说家”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之后则是新派兴起之后的又一阶段)。在这些“名小说家”当中,除了吴趼人、曾朴等几位晚清时期已经成名的作家外,其余的都是当时所谓的“旧派”通俗小说家。虽然同一时期也有对刚刚崭露头角的几个新派作家的评介,但是在吴趼人等老牌小说家离世之后,此一时期的文坛无疑是上述文章中所述的“名小说家”最有市场和声名。

而综观这些“小说家别传”、“著作家斋名”的作者,除批判性的文章以外,他们绝大部分既是“小说家”的评介者,又是当时的“名小说家”本人,即当时对“名小说家”的评定与推举乃是他们自己的功劳和业绩。虽然持不同见解的新派作家将他们组成一派(所谓“鸳鸯蝴蝶派”)、统而斥之,但是海上“名小说家”基本格局的形成乃由他们自己推波助成,至于媒介和传播工具便是他们自办的各种小说期刊杂志。而因小说家自己的努力,当时的上海文坛便有了新派小说家所鄙视的“总是这几位大作家的作品,这一张报纸上是这几位的作品,那一张报纸上也是这几位的作品,几乎全上海的报纸,都是他们包办的,而且题目各个似同非同,文章篇篇应时”[7]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