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泱泱大国败给蕞尔小邦,举国震惊,也让世人更为深刻地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叶昌炽《诗》里许多诗篇指向了这场屈辱、令人悲愤的战争,或讽刺将领仓皇逃跑,或揭露军备废弛,或感慨国土分裂,或讴歌不屈的志士。《觏痻篇甲》原题《甲午杂诗》,是咏甲午中日战争事。其中第三首云:
利器何妨授太阿,伐柯未易自成柯。剂分药量泥为质,锈涩苔文铁未磨。芒刃解牛期山綮,庳轮引马笑登陁。千金一掷归虚牝,犀兕同时弃则那!
末句用春秋时宋国华元骖乘语,实际上是讽刺花费巨资建立的北洋水师丢盔卸甲,一败涂地。费树蔚批曰:“海军尽灭。”夏孙桐批曰:“军械窳败。”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甲午七月初八日,得佩鹤、粲林各函,知牙山全师尽没,吾军继进者万余人,屯平壤,观望不前。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六艘巡海,踪迹杳然。合肥毫无布置,时局如此,可为痛哭!”六艘廵海,踪迹杳然,正是“千金一掷归虚牝”。
战争一爆发,镶黄旗汉军都统、盛京将军依克唐阿,请愿率军赴汉城迎击日军,至奉天而平壤已失,后与日军有过几次正面交锋,都败退逃遁。还有一位定安将军,满洲镶蓝旗人,曾被任命为正白旗汉军都统,然练兵不精,临阵败北。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刑部奏谕议处分,“正白旗汉军都统定安、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均着照部议革职。定安着暂留奉天,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依克唐阿着统率所部,戴罪立功,以观后效”[26]。让这样的八旗子弟率军打仗,结果早在预料之中。《志在〈扬之水〉卒章述我闻篇》其十云:
沈阳子弟起从龙,天作高山间气钟。都尉摸金能敌忾,乡兵制梃半驱农。胡笳马背愁风劲,密箐羊肠待雪封。未觉边衣寒似铁,狐裘毡帐拥蒙茸。
费树蔚、夏孙桐均批曰:“定安、依克唐阿。”都尉摸金,即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摸金校尉”,指掠夺百姓财物的军官。乡兵制梃,指散兵游勇,武器装备只能驱赶农民,不足以制敌。最后一句化用《左传·僖公五年》晋士诗“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比喻朝政之混乱。甲午战争爆发后,吴大澂率领湘军出关。叶昌炽于乙未年(1895)正月廿二日日记记载,“闻愙斋以电致政府,克期战胜,惊蛰前可以肃清海。盖怖其言河汉而无极”;但当时湘军、楚军、淮军和东北军队相互掣肘,无统一指挥。吴大澂被调遣时,“迟不赴命”,终因兵败革职。《志在〈扬之水〉卒章述我闻篇》其十一:
冰霜绝徼走明驼,铜柱威名继伏波。且泼云蓝临画稿,速磨盾墨写铙歌。隍中蕉鹿寻何在,塞上虫沙化已多。记否前言留息壤,封章昨过大凌河。
前扬后抑,首联谓巡抚大人的威名可继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次联称他文武双全,擅书画,沙场上磨墨草檄。尾联“记否前言留息壤”,正可与日记里作者“怖其言河汉而无极”相参,吴大澂口出狂言,然敌军已过辽宁大凌河。在清军节节败退时,董福祥率领甘军,入卫京师,是清廷的“心腹劲旅”。《志在〈扬之水〉卒章述我闻篇》其十四咏赞董福祥,诗曰:
羌笛声中杨柳攀,移师直下贺兰山。西州袍偕行日,南苑旌旂坐镇闲。千里明驼群度陇,九阍巨豹猛当关。屹然可作长城恃,稍纾群公旰食艰。
费树蔚批曰:“董福祥,奉召入都。”夏孙桐批曰:“董福祥,当日士大夫犹倚为长城。”清廷把一切的指望都寄托在董福祥身上,倚若长城。末句是对危难时刻束手无策的肉食者的讽刺。
清军战败后,1894年12月22日,邵友濂与张荫桓同为钦差大臣,出使日本乞和。次年2月1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以中国议和代表全权不足,拒绝开议,以羞辱清廷。消息传回,国人愤懑。《志在〈扬之水〉卒章述我闻篇》其七云:
度辽翻筑受降城,东指扶桑割地盟。汉纳金缯非议款,齐输玉甗遽行成。绝秦吕相先麾客,诳楚商于始罢兵。已到神山风引去,但从海客一谈瀛。
“绝秦吕相先麾客”是《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绝秦事;“诳楚商于始罢兵”用《战国策·秦策》张仪欺楚事。费树蔚批此诗曰:“邵、张奉使日本行成,日以非全权拒之。”“已到神山风引去”即谓日本蛮横拒绝张、邵的议和。第二年(1985)三月,李鸿章去前往日本马关议和,途中被一日本人开枪击中脸颊,昏死过去。叶昌炽知道这一消息,乙未年三月日记曰:“初二日,得幼申柬,知合肥在长门为倭民枪伤颊际,晕绝复苏。”《觏痻篇甲》其六咏此事:
络绎宫中遣御医,夔怜蚿亦蚿怜夔。长崎驿畔行人节,博浪沙中力士椎。徐福有方先蓄艾,鲍庄无智不如葵。一人瞑眩三军喜,百万金缯捄国危。
费树蔚批:“李相为日人狙击伤颊。”夏孙桐批:“合肥议和被狙击。”次句用《庄子·秋水》的典故,本谓夔蚿相互羡慕,这里却充满讽刺:堂堂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竟然遭到倭人的博浪锤。这是何等令人愤慨的事!然而“三军喜”,不用打仗了,百万金银可或许挽救国家的危亡。
根据《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全岛给日本,在俄罗斯、德国与法国的干涉下,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但台湾沦陷了,俄国占领旅顺、大连,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损害。《觏痻篇甲》其十云:
莫言人作太常斋,既食还教哇。未必楚弓真楚得,须知狐搰即狐埋。鹬忘伺后犹争蚌,虎拒当前又进豺。郓欢龟阴虽可返,南疆已自弃珠厓。
张志潜批:“三国还辽事。”夏孙桐批:“还辽东,弃台湾。”首句化用《后汉书·儒林列传》周泽的典故,意谓西方列强没有一个是清心寡欲的;次句用《孟子·滕文公》故事,谓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但是,“未必楚弓真楚得”,三国如豺虎窥伺,各有盘算,南疆的宝岛台湾已放弃了。叶昌炽对于日本占据台湾非常愤慨。据己亥(1899)八月十六日日记,礼部新修《学政全书》,问台湾是否该纂入版图,叶昌炽严正地告诉他们“不徒史例未删,即会典馆各省舆图,台湾亦未在阙如之列”。
割让台湾的协议令国人非常愤怒,台湾人不愿意做亡国奴,一度宣布独立,共推巡抚唐景崧为台湾国的总统。叶昌炽1895年三月廿五日日记记曰:“闻割台之议,唐薇卿中丞累电力争,有死不奉诏之语。”《志在〈扬之水〉卒章述我闻篇》其二十便是咏此事。诗曰:
珠厓有诏弃岩疆,慷慨城亡与共亡。黔首共和当壁兆,苍头突起义旗张。田横岛上成孤注,韩信军前请假王。千里封畿蓂一叶,闰朝小劫换沧桑。
费树蔚批曰:“唐景崧为台抚,抗不割台,自称伯里玺天德(按president音译)。”夏孙桐批曰:“唐景崧。”时黑旗军领袖刘永福奋勇抗敌,终不能胜,台湾全境沦陷,《志在〈扬之水〉卒章述我闻篇》其二十一咏刘永福黑旗军的溃奔,末句沉痛感慨曰:“藕孔修罗无遁处,黑云都亦散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