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妇女诗话背后的女学宗旨
综观上述诗话,可以看到新旧交织的双重思想。一方面,选家皆重视女子才学,赞成女性受教育,而且对打破传统、离开深闺的女性并无成见,反倒是带着赞赏态度。可见他们并不像当时一些抱残守缺的守旧派一样保守。而另一方面,他们在道德观上又是传统的,歌颂忠孝节烈,和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潮相比,偏向保守主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这些诗话虽刊于民国报刊杂志,但有很多直接或间接抄自清代闺秀诗话,故其中常有与清人口吻相同者。其次,这些诗话的作者,大多数是接受旧学教育的传统文人,他们的思想本就很复杂,既受到民主革命的影响,又有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留恋。再者,从诗话的体裁来说,它本就是一种传统的批评文体,对它感兴趣的作者和读者,大多属于爱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群体。写新诗的女诗人、新派知识分子,很少涉入这一领域,故而我们很少在这些诗话中看到完全代表新思潮的言论。而彻底复古的遗老,又往往不屑于女学,恐怕不会屈尊作妇女诗话,因此极端保守的言论也极少。最终,我们所看到的妇女诗话就多介于新思想与传统思想之间了。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时代背景。可以说,此类妇女诗话对女性的认识,也正是民国时期主流的女性观;它们的才德观,也正是民国时期主流的女学宗旨。清末革命之际,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这一时期的“女权运动”其实是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附庸和工具,解放女性的目的并非为实现女性个人的价值,而是为了培养现代化的“国民之母”,以实现国权、民权的振兴。因此,当革命的目标在表面上完成,女权运动就失去了意义,女性必须在新制度下找到新的自我定位。袁世凯上台后,杜绝了妇女参政之路。于是妇女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还是只能通过家庭来体现了。梁启超长女梁令娴于1915年发表于《妇女杂志(上海)》创刊号的《敬述吾家旧德为〈妇女杂志〉祝》一文,可谓为革命之后的女性找到了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位。此文记述其祖母和母亲的行谊,进而指出:“吾之述此非敢自炫,以为即此可见妇人在家庭中实有莫大之事业。苟能尽相夫教子之天职,即能为世间造福,若吾祖母之教吾父、吾母之相吾父,其事业所就又岂让男子耶?然欲举此天职,尤在求学达理、修养品格、练习才识。”[22]梁令娴明确指出,女性的事业在家庭,而要做好这一事业,女性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见,培养既知书达理,又安于家庭生活的贤妻良母,正是此时女学的宗旨。故对于女性,既需要肯定其才学,又要以传统伦理道德绳墨之。各妇女诗话中既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又鼓吹忠孝节烈,正与梁氏同调。
同时,国家意志主导之下的新女学,还要求女子身心强健,以养育出强健的民族。因此传统的“女子以卑弱为美”,虽然仍是人们对女性的固定印象,但“卑弱”却成了被否定的特质。妇女诗话一方面轻视女性诗作纤弱无力,一方面激赏豪迈、沉郁,“慷慨激昂,光明磊落”之诗,除却求新猎奇心理,也正体现出对强健人格的向往。
虽然这一时期的女学宗旨有其局限性,但毕竟肯定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也开始鼓励女性打破“卑弱柔顺”的传统形象,赞赏豪迈大气的人格,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由于这一时代的报刊妇女诗话,其作者多是不知名的下层文人,其读者是普通市民阶层,所以研究它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社会中下层的视角,以此更全面地了解晚清民国时期妇女解放的社会思潮。
【注释】
[1]潘静如:《近代杂志所载闺秀诗话考论》,《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第50—56页。
[2]娟秀楼主人:《闺秀诗话》,《南星月刊》1939年第1卷第3期,第44页。
[3]啸云:《香闺诗话》,《青天汇刊》1930年第1期,第49页。
[4]杨芬若:《绾春楼诗话》,《妇女时报》1912年第8期,第78页。
[5]杨芬若:《绾春楼诗话》,《妇女时报》1912年第8期,第76页。
[6]桂英:《女子诗话》,《国货月报》1934年第1卷第12期,第68页。
[7]许慕西:《苍崖室诗话》,《家庭杂志》1915年第1卷第1期,第8—12页。
[8]洪亮吉:《更生斋集》卷三,清光绪三至四年授经堂刻本,第16页。
[9]许慕西:《苍崖室诗话》,《家庭杂志》1915年第1卷第1期,第12页。
[10]李亚男:《明清妇女诗话》,《新民报半月刊》1942年第4卷第2期,第27页。
[11]梁彦:《妇女诗话》,《实报半月刊》1936年第10期,第108页。
[12]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十八,民国退耕堂刻本。
[13]见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8页。
[14]八仙:《闺媛诗话》,《妇女杂志(北京)》1940年第1卷第3期,第102页。
[15]湘叶:《绿葹阁诗话》,《妇女时报》1916年第8期,第89页。
[16]杨芬若:《绾春楼诗话》,《妇女时报》1912年第8期,第75页。
[17]湘叶:《绿葹阁诗话》,《妇女时报》1916年第8期,第91页。
[18]湘叶:《绿葹阁诗话》,《妇女时报》1916年第19期,第110页。
[19]梁彦:《妇女诗话》,《实报半月刊》1936年第11期,第69页。
[20]李亚男:《明清妇女诗话》,《新民报半月刊》1942年第4卷第2期,第27页。
[21]娟秀楼主人:《闺秀诗话》,《南星月刊》1939年第1卷第3期,第44页。
[22]梁令娴:《敬述吾家旧德为妇女杂志祝》,《妇女杂志》1915年第1期,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