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真戏剧说

四、真戏剧说

王国维在考察我国戏曲发展时,曾将“歌舞演故事”(《戏曲考原》)作为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成熟阶段的标志,后更明确地说:“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才可称之为“真戏剧”。他就根据这一标准,全面地考察了古代的巫戏、俳优、滑稽、歌舞、杂伎、百戏、傀儡、影戏等诸种伎艺,认为它们虽然各与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关第密切,但或歌、或舞、或说故事,相互未甚有机结合,故都称不上是“真戏剧”,只有发展到了元代杂剧的时代,才有了“真正的戏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思想是王国维整个戏曲史观的灵魂,没有这一思想,就没有他的戏曲发展史观。而这一思想的提出,实也先见于梁廷楠《曲话》:

北人有所谓《打连厢》、《唱连厢》者。盖连厢词作于元曲未作之先。其例:专设司唱者一,杂设诸执器色者、笙、笛、琵琶各一人,排坐场端,吹弹数曲;而后敷白道唱,男名末尼,女名旦儿,并杂色人等,上场扮演,依唱词而作举止。毛西河有拟连厢词,曰《卖嫁》,曰《放偷》,古法犹存。今人不复也。古人歌者、舞者各自为一,两不照应;至唐人《拓枝词》、《莲花镟歌》,则舞者所执与歌人所歌之词稍有相应矣,犹羌无故实也;至宋赵令畤作商调鼓子词,谱《西厢》传奇,始有事实矣,然尚无演白也;至董解元作《西厢》弹词,曲中夹白,弹、念、唱统属一人,然尚未以人扮演也;金人仿辽大乐之制而作清乐,中有连厢词,则扮演有人矣,犹然司舞者不唱、司唱者不舞也;至元曲则歌舞合于一人,然一折自首至末皆以其人专唱,非正末则正旦,唱者为主而白者为宾,则连厢之法未尽变也;今之杂色上场,无不可唱,此实起于元末、明初,其由来亦已久矣。

分析这段话的精神:一,唐以前,歌舞各自为一;二,至唐,《柘枝词》、《莲花镟歌》歌舞稍有相应而无故实;三,至宋赵令畴作商调鼓子词,始有故事而无演白;四,至董《西厢》时,有唱有白,而尚未以人演;五,金人连厢词扮演有人而歌舞分开;六,至元曲则歌、舞、白、事、演五者俱全,换言之,也即达到了“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境界,不足者只是每折有一角色专唱而已。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梁廷楠在考察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时,虽然远不及后来的王国维细致、全面和正确,但其基本精神和思路与王国维完全一致。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王国维的“真戏剧”说是受到了梁廷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