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
[1]
复旦大学 黄 霖
民国初年的所谓“旧派”小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呈现了难得的多元性、平民性、自由性与趋新性,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是在民国初年,被一批“新派”文学家们笼而统之地套上了一顶“旧派”的帽子,乃至被一股脑儿地贴上了“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或“黑幕派”的标签,指为“金钱主义观念的文学”、“纯粹的封建思想的文艺”或“十里洋场的产儿”,从此以后,长期被定性为文学史上的“一股逆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些学者起而正名辨诬,但积习难返,“病态文学”、“畸形社会的畸形文艺”、“文学末流”等等的帽子还不时飞舞。本文拟将长期被遮蔽了的民初“旧派”小说家被“戴帽”时的抗辩声音重新翻出来作一番辨析,以求进一步认清长期被误解、歪曲与丑化了的他们真实的小说观点。这对于科学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演变及有关这段小说史的研究,乃至对于正确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得失,都不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