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在石遗评定他人的诗作之外,《石遗室诗话》也记载沈曾植、郑孝胥、梁鼎芬等人对石遗诗作的评价,如《石遗室诗话》卷十一:
节庵在官,喜说忙,又喜作整暇。辛丑冬从西安归,问余近作,写数首示之。除夕忽来数笺,各下评语,多当者。[69]
实际上,大多数人的作品都经过不止一个人的评定,且诸家之间的意见也往往不尽相同。《石遗室诗话》卷四:
俞确士学使(明震)庚戌入都,访余于秀野草堂,云有近诗一册,在弢庵处,请余商定。旋提学甘肃,寄示纪行数诗,附以书云(略)。[70]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庚戌即宣统二年(1910),俞明震入京访陈衍于秀野草堂,请他商定。而他留在陈宝琛处的诗作,陈衍并没有看到,“惟闻其诗清而未厚”[71]。第二年三月,俞明震任职甘肃提学使,同陈诗由北京赴任。历五月方抵达兰州,寄书陈衍,言及他任上的种种不惬意,此信今存于《石遗室诗话》中。陈衍的回信《与俞确士学使书》,今见于《石遗室文集》卷八。二人所讨论的关乎时事,与诗学无关。几年之后,恪士又再次请陈衍评定诗作,《石遗室诗话》卷十四:
与确士别数年,去年复得相见,始尽读其十数年来之诗,共一厚册,属为评定,盖由王、孟而进规老杜者。确士多静者机,讷于语言,淡远处从苦吟而出,非渔洋、时帆之貌为淡远;度陇后则七言古诗得杜法。今年复示余近作数纸经苏堪圈点者,后题八字云:“隽语易得,杜味难得。”余谓“杜味”二字至当。余前所见者用杜法,今所见者得杜味也。[72]
这则诗话最早刊载于《东方杂志》民国四年(1915)第12卷第7期,即陈衍再次应李拔可之邀请续写诗话的第一卷。去年陈、俞二人复相见,得见其十数年来的诗作,称其淡远从苦吟出,七言古诗得杜法。今年再次相见,俞明震请他评定经郑孝胥评定过的诗作,郑于其后题“隽语易得,杜味难得。”检海藏日记,恰可对应。《郑孝胥日记》民国二年(1913)7月3日:
俞恪士来,示南京、焦山诸诗,使余评之。余读毕曰:“君诸作大似简斋,太隽伤巧,此由中气不足,故在文字句法上求工。宜于未下笔之前酝酿停(渟)蓄,使抑郁而后达,则中气有余而自觉过巧之为累矣。”[73]
由此可见郑孝胥认为这几首诗似简斋而太隽,即他所谓的“隽语易得”。“渟蓄”犹含蓄饱满,亦指存积于胸中的才识,陆游《答刘主簿书》:“足下亦宜尽发所渟蓄,以与朋友共之。”而俞诗正因为胸中积累不足、中气不足故而在字句上求巧,海藏建议他应该多酝酿多积累,自然会中气有余而不会过分追求字句,此即“杜味难得”。而陈衍似乎并未能明白海藏的用心,误以为是称赞。单纯看这八个字,的确会以为海藏评价这些诗作不仅有易得之隽语,更有难得之杜味。石遗在《诗话》中的这番误解延续到了钱仲联的《梦苕庵诗话》:“觚庵度陇诸诗,高抗浏亮,海藏所谓得杜味者。”[74]
而除此之外,《石遗室诗话》中甚至记录了友人对于古人诗作的一些评论,如卷二十七:
近人为诗,竞喜学北宋,学剑南者少。余旧曾提倡香山、剑南。……去年夏日,与掞东同游社稷坛,夜倚石桥,谈放翁七言近体,工妙闳肆,可称观止,古诗亦有极工者,盖荟萃众长以为长也。掞东极以为然,并云近方肆力读剑南全诗,欲抄录千百首,随意评点,自备翻阅。今年冬月,忽以《剑南诗选》十大册抵余,请为之序。翻之,则胥钞学掞东书法,作北魏体,终始一律,朱圈细整,如真珠,如珊瑚,书眉评语,则亲笔小行草。兹采其圈点评骘确当者如下。[75]
此部分诗话刊载于民国六年(1917)《东方杂志》第14卷第11号,记录了罗掞东点评的剑南诗近五十多首,部分诗末有陈衍的看法,几占此卷一半的内容。如此大的篇幅,很大程度也因为石遗自己对放翁诗作同样非常欣赏。罗惇曧的《剑南诗选》因为所选尚多,未能尽录于《石遗室诗话》,但这部分“可为欲读陆诗者一小饷遗”[76]。随后,陈衍为作《放翁诗选叙》,所言与《诗话》中几无差别,见《石遗室文三集》。罗瘿公的这部《剑南诗选》如今已经无法得见,正是因为《石遗室诗话》中有此记载,我们才可窥见其大体风貌。
石遗的师友中,很多人都有诗话之作,如孙雄《眉韵楼诗话》、王赓《今传是楼诗话》,只是《石遗室诗话》的影响更为巨大,所体现的诗学主张也更为集中。而很多人虽然没有诗话之作,其诗学观点更多时候都体现在序跋或诗文中,如海藏日记中也能看到郑孝胥对友人诗作的品评。《石遗室诗话》中虽以陈衍评定他人诗作为多,也并非一直能秉持公论,但以诗话的形成呈现了当时的诗坛,光宣诗坛诸家几乎全部涵盖其中,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部分记载既可作为诗歌史料,又可见各家的诗学所指,而其中所录的很多诗作都与后来各家的别集所载不同,可为校勘之资;更有各家别集所未收录者,亦可为补遗之属。其中所记载的师友之间的品评删订远非文中所举,而这些正是他们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远远超过你来我往的赠答酬唱,也正是当时师友间交往的常态。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有云:“翻阅年来所作小词,欲抄出寄各友生圈选。杜诗‘小心事友生’,可刻印钤信笺。”[77]可谓真实写照。
【注释】
[1]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61页。
[3]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49页。
[4]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40页。
[5]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87页。
[6]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94页。
[7]陈衍撰,陈步编:《陈衍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56页。
[8]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87—188页。
[9]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一册,第50页。
[10]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74—75页。
[11]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1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19页。
[13]孙雄著:《眉韵楼诗话》,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14]陈锐撰、张寅彭校点:《袌碧斋诗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第81页。
[15]王培军、庄际虹辑校:《校辑近代诗话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26—127页。
[16]李详著:《药裹慵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17]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18]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三册,第1456页。
[19]王逸唐撰,张寅彭、李剑冰校点:《今传是楼诗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419页。
[20]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三册,第1457页。
[21]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三册,第1457页。
[22]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三册,第1457页。
[23]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76页。
[24]阮葵生撰、李保民校点:《茶余客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8页。
[25]李详著:《药裹慵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26]汪辟疆著、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中华书局,2008年,第334页。
[27]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27—128页。
[28]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1页。
[29]钱钟书著:《谈艺录》,三联出版社,2007年,第524—525页。
[30]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90—391页。
[31]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3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33]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3页。
[34]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9—520页。
[35]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91页。
[36]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91页。
[37]此处人民文学出版社《石遗室诗话》点校本已经指出。
[38]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91—392页。
[39]陈曾寿著,张寅彭、王培军校点:《苍虬阁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2—53页。
[40]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44页。
[41]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28—229页。
[4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834页。
[43]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44]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45]罗惇曧著:《瘿庵诗集诗外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
[46]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39—140页。
[47]罗惇曧著:《瘿庵诗集诗外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
[48]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49]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50]夏敬观撰、张寅彭校点:《忍古楼诗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19页。
[51]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5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65页。
[53]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54]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55]汪辟疆著、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中华书局,2008年,第190页。
[56]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59页。
[57]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四册,第2122页。
[58]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60页。
[59]钱仲联编著:《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482页。
[60]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60—261页。
[61]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8页。
[6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10页。
[63]赵熙撰:《香宋杂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64]赵熙撰:《香宋杂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65]汪辟疆著:《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66]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8页。
[67]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页。
[68]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77页。
[69]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84—185页。
[70]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71]陈衍编选:《近代诗钞》,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7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24页。
[73]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三册,第1473页。
[74]钱仲联著:《梦苕庵诗话》,齐鲁书社,1986年,第26页。
[75]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20页。
[76]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30页。
[77]夏承焘著:《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集》第五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