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一、中国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兴起。中国革命派从开始之际,就重十分视对革命的宣传。孙中山提出“设报馆以开风气”[1]的奋斗目标,即是对时局的统筹把握,并对革命派报刊的兴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革命运动开始之际,正是维新运动高涨之时。因而,中国新知识界的舆论阵地基本上被改良派人士所控制[2]。当时影响最大的三种报纸《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等都是维新派的重要舆论阵地,尤其是《时务报》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有鉴于此,革命派主要以日本为阵地创办了许多中文报刊,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争。

1900年1月25日,陈少白在香港创办革命派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后;像《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界》等相继创刊于日本,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与此同时,留日学生也创办了多种报刊,像《醒狮》(李叔同、陈去病等编辑)、《复报》(柳亚子、高天梅等编辑)、《云南》(李根源、赵伸等主编)、《汉帜》(陈家鼎、宁调元等主编)、《粤西》(卜世伟、陆涉川等主编)、《河南》(刘积学等主编)、《夏声》(赵世钰等主编)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出于民族积贫积弱的义愤和对国外文明的艳羡,这些报刊大都赞成民主革命,并以此为阵地较为自觉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如《民报》发刊词曾云: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沉梦不起,万事堕坏;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3]

《汉帜》主旨也明确表示:

本报宗旨,在光复祖国,防护人权,唤起黄帝种魂,扫除白山鞑虏,建二十世纪民国,还五千年神州,而尤以维护各国公共安宁,鼓吹汉人实行革命为最大要素。[4]

此外,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也得到长足发展。像《民立报》、《神州日报》、《国民日日报》等十几种报刊相继问世,并且产生了强烈影响。据张于英《辛亥革命杂志录》所载,辛亥之前的著名革命期刊有37种[5]之多。这些报刊以其强烈的民主革命色彩受到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立宪派的极大恐慌。1905年,革命派以与立宪派之间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激战,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完胜而告终,并导致了《新民丛报》的停刊;在美洲和世界其他各地,两派以各自所办报刊为阵地的激战同样如火如荼,尤其《大同日报》易帜事件[6]的发生,使得革命派彻底掌握了海外报刊的舆论导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舆论与民众基础。可见对报刊的巨大影响力,中国革命派们认识非常清楚,正如孙中山所云:“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见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7]

受上述革命舆论的影响,近代妇女报刊随之出现,其数量也在逐年渐增加。像沈佩贞在北京创办的《女子白话旬报》,张亚昭在上海创办的《女权报》,吴曾兰在成都创办的《女界报》,唐群英在长沙创办的《女权日报》,冯活泉、周蕙卿在广州创办的《岭南女学新报》,唐群英在东京创办的《留日女学会杂志》等专门女性报刊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专门的女性报刊一方面尊重女权,提倡女学,反映出新时期知识女性的要求和愿望;另一方面它们也往往把争取女权和民族、民主革命结合起来。正如承粲女士《读妇女时报有感率成四律》其三所云:“伤心巾帼志消沉,一握莲钩逐紫尘。谁鼓英雌飞大陆,拳翻桎梏炼灵魂。”[8]体现出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女性的强烈呼声,并有力促进了革命思想的深入发展。

辛亥革命胜利后,言论自由得到宪法支持。因而在二次革命之前,全国报刊达500多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报刊界出现了“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9]的短暂繁荣局面,以上海为例,其中新创刊了《大共和日报》、《民声日报》、《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等40多种重要报刊,许多自由党派也相继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纸,其中部分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办报盛况的持续发展,有力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也为报刊诗话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