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切时势的诗歌创作
胡怀琛生前出版了诗集《大江集》和《胡怀琛诗歌丛稿》,这两部诗集是他“新派诗”理论的实践化,或者说他在创作上的探索成果就体现在两部诗集中,“新派诗”是对此探索实践的理论提升。1938年初胡怀琛病逝,至1940年胡朴安编纂《朴学斋丛书》第一集,收录了胡怀琛《江村集》、《福履理路诗钞》和《上武诗钞》三部诗集,均为旧体诗。虽然这三部诗集原稿都是胡怀琛所自编,但很可能经过胡朴安的删选,如1934年1月《新时代》第6卷第1期上刊登胡怀琛的“新派诗”《京沪夜车中》,就不见于这三部诗集。诗是这样的:
不识曾行
多少路,
片片江山
梦里偷飞去
为问夜长,
几许?
望天——
天亦无凭据。
想必胡怀琛散逸的“新派诗”不只此一首。如果仅凭收入《朴学斋丛书》的诗集来看,胡怀琛后来停止了“新派诗”的探索,甚至退化了。然而事实上或许并非如此。仅仅从形式角度来评论胡怀琛的诗歌,柳亚子“味在酸咸外,功参新旧中”(《题江村集》)的评论应该是贴切的,而胡朴安所谓“寄尘之诗能融合新旧而无新旧之迹”(《江村集跋》,则不免偏爱之私。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胡怀琛针对时人普遍强调“刺激文学”而提出“并用感化文学”,重视诗歌养成温柔敦厚人格的美育意义。他的诗歌以集句、写景、题画、送行、感怀为多,与他的论诗主张是一致的。胡怀琛是一个文化人,1934年作的《南社临时雅集》诗末二句云:“文艺复兴方有待,吾人责任莫言轻。”他以“文艺复兴”为己任,一生从事创作、教育、编辑等文化事业。但是在危难深重的时局中,他也饱经忧患,自1913至1938年26年中,他在上海搬家不下26次,少有安稳,因此他的诗歌能贴紧时代,揭示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如《大江集》中第四首《自由钟》作于1919年4月,是讴歌这年三月的“三一独立运动”,即韩国独立人士在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一事。该诗末二句云:“我愿和平会,慎勿装耳聋!”就是直指本年2月20日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举行“和平会”事。果不其然,由于各派军阀矛盾重重,5月13日和平会议破裂。《福履理路诗钞》中有一首《糖炒栗子》:
街头见汝意难忘,不为糖甜只为香。底事买来翻不食,可怜微物系兴亡。
诗人自注说:“相传糖炒栗子宋时行于汴京,随南渡而传至江左也。”微物系兴亡,正是诗人的心情。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胡怀琛作《新都》曰:“而今天下已为公,见说新都气象雄。直驾火轮通冀北,那须铁锁限江东。孙郎霸业今安在?谢傅功名久已空。千古兴亡何足道?只应民主运无穷。”此七言律诗歌咏“天下为公”的民主,正是“以旧形式运新精神”的确切诠释。大约当时朋辈中有“旧瓶新酒”之诮,胡怀琛在《二十五年元旦》中解嘲说:“新酒旧瓶君莫笑,敢云欲借此篇传”;又有《二月七日南社纪念会聚餐同兴楼》说:“新酒旧瓶谁管得,只贻朋好不须传。”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淞沪会战爆发时,胡怀琛留在上海,写了35首诗歌,记录了这场惨烈的战争,抒发他关切时局、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这些诗篇结集为《上武诗钞》,堪称淞沪会战的“诗史”。在《自序》中,胡怀琛说:
此集为予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后所作诗也。此时代为非常时代,故吾诗亦异于平日,辑而存之,题曰《上武诗钞》。上武者,尚武也。抑予更有说。字书云:“止戈为武。”今我国用武矣。然是欲止他人之黩武而非黩自己之武。是役也,深得“武”字之义,是可尚也。因取二字以名吾诗。……予打击者以打击,他日世界和平即基于此。来日不远,予将跂而望之。
《上武诗钞》开篇第一首《自省》算是小序,云:“无力摇旗赴战场,抚心中夜独惶惶。纵云刻苦逾平日,还是盘旋在后方。空负放怀读韬略,真惭报国仗文章。书生无用吾何讳?差喜奔腾有热肠。”胡怀琛感慨自己一介书生,空有一腔热血和报国之志,却无力驰骋沙场,只能在后方盘旋。国难当头,他也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胡怀琛曾镶一枚金牙,后忽脱落。抗战爆发时,他捐出此金牙以慰劳伤兵者,并作《捐赠金牙》诗记此事:“莫说黄金贵,一钩值几钱。自惭无大力,聊复算微捐。齿豁何时补,舌存犹可言。比诸遭难者,还幸首身全。”
淞沪会战这一百余日,胡怀琛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度过,时刻关注着前线战局,读报是战况信息的唯一来源。《读报感赋》说:“恍如士子读题名,得便欣然失便惊。沉着纵怀长久志,激昂难抑一时情。陆游竟见王师捷,杜甫真宜老泪零。嘱咐贩夫须早递,来朝我坐待天明。”当年杜甫、陆游在乱世危亡中的遭际和情怀,胡怀琛是感同身受了,因此诗中常用杜甫、陆游自比。这35首诗的确堪称“诗史”,以饱满深情地诗句记载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的殊死搏斗。如《铁军》诗颂赞中方最高指挥官张治中将军:“扼守浦之滨,将军号铁军。解牛先有养,悬虱妙通神。一臂关全局,雄心藐万人。传闻击秦者,状貌却恂恂。”三、四句以《庄子》中的庖丁和《列子》中的纪昌比拟张将军战术神妙,五、六句赞其英勇,末句一转,诗人自注:“闻将军貌温雅如文人。”淞沪会战爆发时,群情愤激,苏州爱国人士张仲仁,与李根源组织一支《老子军》,但因“当局以军队名义未便假借,致电嘉慰而劝止之,遂未实行”,胡怀琛作了七律《老子军》,诗云:“皤然老子白头翁,杀贼心还少壮同。实力纵难驱白起(白起喻敌将也),豪情直欲驾黄忠。却因军制难通假,剩付街谈说杰雄。野史他时搜访去,可参娘子与儿童。”碍于“军制难通假”,豪情落空,但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野史佳话。
《上武诗钞》许多诗篇就是以日期为题,如《十月二十二日作》、《十月二十五日作》、《十月二十七日作》、《十月二十八日作》、《十一月一日作时九国公约会议开会前二日也》、《十一月二日作》、《十一月九日至十一日作》、《十一月十七夜作》、《十一月二十五日作》、《十二月一日至六日作》、《十二月十四日作闻南京于昨日陷落》,可当“战况快报”读。如1937年10月26日,大场失守,苏州河背面的中国守军受到敌人重创,中国军队开始撤退,胡怀琛作《十月二十七日作》并自注:
八旬经苦战,一篑莫亏功。地利知无恃,淞沪本无险可守。天心似欠公。天雨则敌军飞机不能出发,大炮、坦克车亦减少其效力。今在最紧急之时,连日秋晴,予敌便利不少。已闻挥泪退,是日报载,翔大公路线被敌突破,吾军挥泪由大场南退。犹望反身攻。报又载吾军据真如无线电台积极反攻,颇为得手。正义原常胜,还祈贯始终。此诗作于二十七日晨,及读晚报,始知吾军以战略关系已于今晨自动放弃江湾、闸北,退守沪西。此为战事一大转变也。因附记数言于此云。
诗人满心惋惜和悲伤,同时坚信“正义常胜”,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10月26日早,大场失守。傍晚,守卫“大场防线”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纸宣称“八百壮士”)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西撤。战至30日,国军粮弹俱尽,弃守防线,撤入英租界。胡怀琛《八百孤军》咏赞其事:
八百孤军
十月二十七日,吾军安全退出闸北时,尚有八百余人甘与所守土共存亡,不愿撤退。久之,敌兵既至,任意纵火延烧,达十余里。此八百人所据地,三面为敌兵所围,一面为公共租界防守,租界之英兵劝之解除武装,许其退入界内,吾军婉言谢绝,而于两三日间犹杀敌百余人,在屋顶高悬中国国旗云。闻其事而壮之,为作此诗。
面面重围烈火焚,挺身卓立一孤军。千秋壮烈垂青史,压倒田横五百人。此诗作于十月三十日,孤军死守已三日矣,旋于三十一日晨奉最高领袖命撤退,乃于敌军枪林弹雨中从容退出,伤十余人,死四人,全军无殉难之实而有必死之心,仍不失为悲壮之举。诗中田横五百人之语,不必拘也。
至12月13日,首府南京也陷落了。胡怀琛闻后作七律《十二月十四日作,闻南京于昨日陷落》:“扰攘风云遍九州,滔滔大水向西流。后移未必非长策,深入何尝是老谋。古谓欲生先置死,从来易发苦难收。撇兵预计原如此,不意匆匆出石头。”虽然频频传来的都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但胡怀琛在诗歌里坚定必胜的信心,鼓舞国民的斗志和勇气,这就是胡怀琛这位“放怀读韬略”而战时“无用”的书生所写的“报国文章”。
胡朴安在《上武诗钞跋》里说,“当时沪战之情况,个人之思想,皆可于诗中见之。……此三十五首之诗,即谓寄尘精神之所寄托可也。”胡怀琛1938年1月18日感微疾而卒,“盖国军撤退,寄尘寓居法租界,与南市仅隔一马路,受震动殊甚,或竟以此而陨其生也。寄尘志意湛沉而体质薄弱,不足以副之”(胡朴安《上武诗钞跋》)。他是以生命来祭奠淞沪会战中顽强曲折的爱国英灵!
【注释】
[1]笔者查阅,大陆出版的研究新诗史、新诗理论的著作,少有涉及胡怀琛的。近年来,如河北大学贺莹博士学位论文《南社文学活动与新文学发生研究》(2010)、浙江大学潘建伟博士学位论文《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2012)为胡怀琛设立了专节。
[2]参柳亚子:《亡友胡寄尘传》,《江村集》卷首附,《朴学斋丛书》第一集第四册,安吴胡氏1940年铅印本。
[3]戈予:《记胡怀琛》,《文友》1944年第9期。
[4]胡怀琛:《尝试集批评与讨论自序》,《尝试集批评与讨论》,泰东书局1923年版,第2页。
[5]胡先骕:《评〈尝试集〉》,《学衡》1922年第2期。
[6]胡怀琛:《大江集自序》,《大江集》,国家图书馆1921年版,卷首。
[7]胡怀琛:《尝试集批评》,《尝试集批评与讨论》,第12页。
[8]胡怀琛:《诗学讨论集》,新文化书社1934年版,第21页。
[9]胡怀琛:《新诗概说》,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四版,卷首。
[10]胡怀琛:《尝试集批评》,《尝试集批评与讨论》,第5页。
[11]胡怀琛:《新派诗说》,《诗学讨论集》第49页。
[12]胡怀琛:《语文问题的总清算》,《时代公报》1934年第42期。
[1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14]胡怀琛:《胡适之派新诗根本的缺点》,《诗学讨论集》,第23页。
[15]胡怀琛:《读〈中国诗的新途径〉》,《出版周刊》1936年第177期。
[16]胡怀琛:《文学短论》,大中书局1924年版,第99页。
[17]胡怀琛:《读〈中国诗的新途径〉》,《出版周刊》1936年第177期。
[18]收入胡怀琛:《文学短论》,第37页。
[19]收入胡怀琛:《文学短论》,第123页。
[20]胡怀琛:《新诗概说自序》,1922年作,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21]胡怀琛:《新派诗话》,《白话诗谈》,广益书局1921年版,第27页。
[22]胡怀琛:《新诗概说》第三章《新诗与旧诗的分别》,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23]收入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版,第304、309页。
[24]胡怀琛:《白话诗谈》,第44页。
[25]胡怀琛:《文学短论》,第22页。
[26]胡怀琛:《诗与诗人》,《民铎杂志》1920年第3期。
[27]胡怀琛:《小诗的成绩》,《文学短论》,第52页。
[28]胡怀琛:《小诗研究》,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