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追溯晚清到民国的三次词风之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发展轨迹。在此过程中,有三个现象值得引起关注与探讨。
其一,中国传统词学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这种调节功能使其保持足够的生命力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使其长期得以生存与发展。纵观整个清代以及民国词风的变迁,其实就是传统词学不断适应环境,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嘉道时期,社会矛盾开始积聚,浙派末流空疏的理论难以适应新的时代,于是常州词派质实的理论应时而生,并取得迅猛发展,成为一时之主流,充分表现了传统词学调节自我,顺应世事的能力。而当清朝灭亡,封建时代终结时,传统词学也适时应变,在保持常州词派基本理论特征的前提下,从外向变为内敛,由高亢转为低沉,并在词艺的探讨和词籍的校勘上投入较多精力。即便面临西学东渐以及新文化的巨大冲击,也能调节自我,融合新学,并成功转型。与小说、戏剧等不同,中国现代词学理论并非脱离传统而由西方引进,并非在西方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融合中国要素,而是始终以中国传统词学理论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融入西方文艺理论的观念和方法,因此是一种本土化的文艺理论,与传统词学保持着嫡亲母子的血缘关系。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较多,但中国传统词学的自我调节功能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其二,词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与社会的变动完全重合,但从大的方面看,词学应时而变,两者的发展轨迹基本上保持一致。从晚清到民国,词学经历三次比较大的变化,这三次变化都与社会的变动相呼应,但在具体的时间节点上又有差异,体现出词学发展自身的节奏与规律。三次变化,第一次缘起于嘉道时期,完成于晚清,而中国社会用以划分古代与近代的时间点是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此后清政府日益衰弱,社会矛盾迅速积聚。显然词学的变化要早一些,表明词学以及词学家对社会十分敏感。第二次变化也是如此,从词学本身来说,1904年王鹏运去世和1931年朱祖谋去世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时段朱彊村主盟词坛,词学呈现出后封建时代的特征,遗民情绪与去社会化倾向均比较明显。而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前者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后者则成为划分中国近代与现代的分界线。显然词学依然要比社会变化反应快。第三次变化则有所不同。梁启超、王国维的词学活动主要是在清末民初,其中王氏1908年底在《国粹学报》上连载《人间词话》是一个重要事件,表明一种新的词学风气正在开始提倡。王、梁之后,新派词学家中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词家。直到胡适1927年发表《词选》,才再次形成对传统词坛的冲击。整个过程,大约从世纪初持续到三十年代初。而从相应的社会事件看,西学东渐的思潮早就开始冲击中国文化界,即便是清朝政府大规模的洋务运动,也远早于词坛的变化。可见传统词学对中国社会本身的变化比较敏感,而对外来文化的反应相对滞后。但总体上看,它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其三,传统词学与融合西学的新词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主一次,双线并进的态势,两者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交融的趋势,而其相交点则标志着中国传统词学现代化转换的最后完成。所谓双线,一条是中国传统词学的发展趋势线,如上所述,这始终是一条发展的主线;另一条则是西学对中国传统词学逐渐渗透、形成影响的趋势线,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是这条线上的三个突出点。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初,两条线索同时存在,并形成相互影响的态势。如胡适持一种比较新的词学观点,但其词学根底则来自传统学问;胡先骕持一种比较传统的词学观点,但其词学思想又明显受西学影响,两人还一度展开论战。这种情况在其他词学家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表中国新型词学的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等人主要继承传统词学的精华,但在成长过程中又受到西学的影响,已经表现出两条线索交融的趋势,而新文化运动和胡适发表《词选》的冲击波,无疑是促进融合的强大推动力。但与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样式不同,融合过程中,传统词学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因此中国现代词学是以传统词学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国现代词学的一大特色。
【注释】
[1]详见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71—472页。
[2]详见拙文《豪士 侠客 文人——晚清词学大家周济》,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
[3]《荆溪周君保绪传》,《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4页。
[4]《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6页。下引《词话丛编》均为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5]张德瀛:《词征》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184页。
[6]杜文澜:《憩园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922页。
[7]孙人和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16卷第626页。
[8]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80—382页。下引《龙榆生词学论文集》均为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9]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382页。
[10]彭玉平《朱祖谋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梦窗词研究》,载《词学》1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11]钱仲联:《清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7页。
[12]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630页。
[13]龙榆生:《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304页。
[14]龙榆生:《研究词学之商榷》,《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99页。
[15]详见拙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第10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