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如山早期的戏剧观

论齐如山早期的戏剧观

复旦大学 黄 霖

中国传统的戏曲重歌舞,重表意,重程式,自有其特点。但当它步入“二十世纪大舞台”时,在政治维新、文化改良和西方话剧的冲击之下,从“戏曲改良”到“新剧革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欧榘甲在1903年的《观戏记》中就对用“旧曲旧调、旧弦索、旧锣鼓”表现“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的旧戏曲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号召“采用西法”来振兴戏剧。而到1916年,胡适就更明确地认为“今日之唱体的戏剧,有必废之势”,主张走“世界各国之戏剧都已由诗体变为说白体”之路(胡适于1916年7月26日致任鸿隽的信,载《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四期),更激进的钱玄同甚至说:“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决不是那‘脸谱’派的戏,要不把那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人的话全数扫除,尽情推翻,真戏怎样能推行呢?”(钱玄同《随感录》,载《新青年》5卷1号)与激进派相反,也有一批人强调戏曲要维持现状,像 张厚载就作文《我的中国旧戏观》,详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后指出:“中国旧戏,是中国历史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学美术的结晶,可以完全保存,社会急进派必定要如何如何的改良,多是不可能。”(张厚载《白话剧评》,载1918年8月18日《晨钟报》)更有人甚至提出戏曲应恢复元代的“古法”(参见周剑云《戏剧改良论》,载《鞠部丛刊》引徐灵胎语)。在这新旧两 派激烈交锋之时,另有如欧阳予倩、宋春舫、周剑云等一些人主张“不可守旧,不可过新,是宜取折衷主义,世界眼光不可无,本国风俗不可背”(《宋春舫论剧》第1集),提倡将话剧之“真”与戏曲之“美”相结合。齐如山即是这最后一派中的著名代表。他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为维护传统戏曲,改革传统戏曲,发展传统戏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齐如山(1875—1962),名宗康,如山为其字,河北高阳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此同时,也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陈纪滢《齐如老与梅兰芳》一文曾据齐如山自己的说法谈到了六点“看戏”的由来,也就是齐如山以后从事戏剧事业的基础:

(一)高阳县自明朝起,昆弋腔就很发达。乡间早有戏剧演出北平的梆子班,也时常下乡唱戏,所以自幼就有听戏的习惯;(二)如老的曾祖竹溪(名正训)先生会唱昆曲。他的祖父叔才先生(钟庆)能唱昆曲百余出。他的父亲禊亭(令辰),甲午进士,也能歌数十曲。高阳昆弋班都熟识,并且能背诵昆曲多出,对于子弟看戏不加禁止;(三)因乡间武术会、花拳及兵器使用,促使爱看戏的习惯;(四)到北京同文馆后,因同学文质川在都察院服务之便,常相偕看戏;(五)庚子后洋兵进京,偶然与德国兵与戏园中人发生误会,请他排解,使他增多听戏机会;(六)两次到巴黎,因法国人推广生意,常常向豆腐公司(按:系齐如山之兄所经营)推销或赠送戏券,因而得着很多机会看西洋大歌剧与舞台剧(话剧)。

于此看出,齐如山既有传统戏曲的深厚根底,又呼吸了西方戏剧的新鲜空气。他自辛亥革命后回国,就积极地介绍西方戏剧状况,认真研究传统戏曲理论,广泛接触戏曲演员,接二连三发表了《说戏》、《观剧建言》及多篇曲论,在当时提倡改良戏剧的热潮中,他以强调戏曲的真实性、实践性和整体性而崭露头角,已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大家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