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曲词本位”到“舞台本位”——报刊剧评的生成和演进轨迹

从“曲词本位”到“舞台本位”——报刊剧评的生成和演进轨迹

澳门科技大学 赵海霞

传统戏剧理论批评多为论著形式的发表,晚清民国的戏剧理论批评则多是刊载于报刊的“剧评”。晚清的戏剧理论批评涌动着两股潮流,其一是政治形势下戏剧功能的拔高和戏剧改良论,其二即报业发展基础上“大众化”剧评的兴起,这两股潮流推动戏剧理论批评从传统进入现代。这是一个酝酿和突破的过程,是传统和现代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中戏剧理论批评中心完成了从重“曲”、“词”到重“剧”的转移,由传统的“曲词本位”到近现代“舞台本位”。

传统戏剧理论批评以“品词论曲”中心,近代戏剧理论批评则多为“现实观感”。晚清民初的文学理论批评,从文学观念而言,其显著特征即“变‘实利所归,一人而已’的封建文学为‘万幸所公’的国民文学”[1]。不论是以戏剧来“使民开化”,还是评论当下的戏剧演出,戏剧评论都带有强烈“现实性”。晚清时期,在“西学”熏染和社会形势影响下,富有理论色彩的文学论文开始大量出现,文学批评的术语也开始更新,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和白话文收到重视,同时报刊论说紧密联系现实,论说栏目的新闻性同时带动了文学批评的现实性。出版速度的加快和读者对时新资讯的期待反映到报刊内容上,要求内容倾向现实、倾向大众化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