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中国戏曲理论的转型特质

论民国时期中国戏曲理论的转型特质

河北大学 金景芝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引发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变。新的制度尚未巩固,旧的体制仍然存在,转型时期,新旧文化之间冲突激烈。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展开激烈的批判。这一时期的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中外”与“古今”两种认识模式上。一方面,通过中国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共时性比较,来效法西方,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通过传统与现实的历时性比较,来衡量古今思想文化的变迁,继承优秀的传统,扬弃糟粕。

对民国时期戏曲理论的转型,应该从多层面、全方位加以关注。运用比较的方法审视戏曲理论的发展,是民国时期戏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方法。戏曲理论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发展形态。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尽力找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并进一步做出阐释。“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