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余论

五、余论

如上所述,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研究是忠实地遵循着“批评之学”的原则。他的批评相对于民国其他词学批评家来说,更为细致深微,更为精审洽博。简言之,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研究有如下特点:(一)以词体的演进来展示词史演变的历程,注重文体本身由简单到繁复的发展过程。简而言之,是一种文体本位的研究。如他提出宋词的六阶段说就是讨论词体由小令而慢词,由尊体而典雅词派之形成的过程,其间文体演进与词风演变的关系可以说论述得丝丝入扣,这就比胡适的宋词三期说更为客观真实,对于两宋词风的认识也突破了民国词学家的简单划分,如胡云翼《宋词研究》按词的内容分类分为怀古词、闺情词、咏怀词、咏物词等七类,又按作者类别分为白话词人和古典词人[69],一则失于简单,看不出宋词的独特所在,一则过于笼统,白话词人和古典词人很容易混淆。(二)在讨论个体词人时,知人论世、推源溯流的传统研究方法与当时流行的科学、客观的西方批评方法熔为一炉。这使其在个体词人的研究上也较当时词学家为深入得多,如其好友夏承焘就对龙榆生论文甚为服膺,他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就说:“榆生长于推论,予则用力于考证。”[70]以当时词学家研究苏轼词而言,胡云翼在其《宋词研究》中仅述及东坡词的两方面,既能作壮语,也能做情语[71],而龙榆生《东坡乐府综论》则结合苏轼生平阅历,论述了东坡词风发展的三阶段,不仅对苏轼词之题材,也对苏轼词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细密的分析。(三)龙榆生词学批评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词的音乐性分析,如论述周邦彦词、贺铸词以及两宋词风变化等,都立足于声律对词体及词人词风发展的意义展开论述。实际上,词在两宋主要是作为一种音乐性文体而存在,即便后来音乐性有所减弱,但历代词人仍孜孜以求致力于词的音乐性目标。(四)龙榆生词学研究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鲜明的当代意识,而不是坐守于书斋中的学院式研究。龙榆生对苏轼词的研究已如上述,他在1957年写成的《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中仍对于词学研究的当代意义坚持不懈,他说:“现在要从宋词这个丰富遗产内吸取精华来丰富我们创作,我觉得从周、姜一派深入探究它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从苏、辛一派深入研究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这里面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72]时隔五十多年,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而言,仍是振聋发聩的。

复旦大学 王 涛

卢前(1905—1951),字冀野,号饮虹,江宁人(今江苏南京),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曾担任中华民国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通志馆馆长。卢前是曲学大师吴梅的入室弟子,长于作曲,有《饮虹五种曲》行世,又撰有《散曲概论》一卷,《曲谐》四卷。亦工词,有词集《中兴鼓吹》,还写新诗,有新诗集《绿帘》出版[73],是民国文坛知名度颇高的旧体文人,时人称其“江南才子”[74]

卢前的词集《中兴鼓吹》于1938年6月初版后曾风靡一时,不仅多人唱和,且先后出过十个版本,堪比《尝试集》,惜未为今人所重。本文以今存十种《中兴鼓吹》版本为中心,试对《中兴鼓吹》的流传及卢前的旧体词创作情况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