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看冯叔鸾的戏剧批评,除了理论价值之外,在批评方法也有以下可贵之处。

1.冯叔鸾的戏剧批评敢于创新,显示出超越时代的学术气质。

冯叔鸾的报刊剧评敢于创新,敢于人先。他对戏剧定义的界定、戏剧性质的归纳等系列关于戏剧本身的研究,皆是当时较为丰富、具体、深刻的见解。其提出“戏学”,更是戏剧学学科的先声,是当时最早的较为全面公允的戏剧学理论,极具先进性和深刻意义。一部《戏学讲义》,相当于一精炼的“戏剧学”教学小册。在戏剧改良、演员、观众等诸方面,他都大胆提出己见,且不是盲目、随意提出,而是建立在他平时细致体悟和精审思考之上,其中很多可贵的观点,体现了他的独到眼光、真知灼见。后人有云:“有一位马二先生(疑是上海的剧评人冯叔鸾氏)在评介《太真外传》时说得好,‘寻声按谱,翻陈出新,以皮黄之旧律,谐动作之神情,匠心别具,足见聪明’。马二先生没有马列主义的思想武装,能发见‘翻陈出新’这样一条规律,可真不简单!”[16]可见其理论上的创新。

2.冯叔鸾坚持辨证批评,一分为二,观点较为公允、客观。

冯叔鸾坚持辩证批评,如他对新旧剧分析和对戏剧改良的见解。他不单独维护新剧或旧剧,也不是完全批判,而是详细、全面的分析二者的优劣之处,“觉二者皆未能尽善尽美”。他认为旧剧“有章法而无句法”,“新剧之缺点在章法、句法或有而或无”,“新剧之不能一致尽善者,则以编者、演者之知识不能一致渊博故也”。就旧剧本身一些缺点,比如形式上的“糟粕”,也应当作具体分析,用科学之眼光来看,觉得可笑,用美术文学的眼光来看,则有趣味。对于戏剧和社会的关系,也辨证分析,认为改良戏剧可以改良社会,也不能忽视社会对戏剧的影响,戏剧界的人士应该“站稳脚跟”。这种辩证的观点,可以看待事物不至于有失偏颇,可以更全面分析问题,非常可贵。

3.冯叔鸾的剧评坚持发展的眼光,观点新鲜、深刻。

冯叔鸾不因循守旧,而是在批评时一直坚持发展的眼光。其在《啸虹轩剧话》的序言中所述:“囊刊《剧谈》三卷,颇多芜杂,盖新剧、旧剧固截然两事,未可混同。自吾演艺于春柳,始能开明兹义。”冯叔鸾迅速接受了新剧,并反思自己之前的理论,认为“颇多芜杂”,从此之后,他严格区分新旧剧界线,论述时颇多注意。他还主张戏剧演员在注重“人格上之体悟”的同时加强“艺术上之修养”,“才能应和于新世纪潮流中之中国的社会”。正因他平时紧跟社会形势,才能提出颇具前瞻性、先进性的观点,不拘于时,随势而动,冯叔鸾剧评一出,便给人以新鲜感,成为当时剧评界领军人物。

冯叔鸾剧评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某些理论太过于抽象,如在其戏剧改良理论中,“泯去新旧之界限”,“融会贯通,使互相为用,而不背驰”,乃至“弃短取长,荟萃精华,而各成为百炼之精金”,这些理论虽然公允、深刻,但比较理想化,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很大困难,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当然,这些不会掩盖其在近代戏剧批评上的贡献。

冯叔鸾的剧评创作在民国前十年较为频繁,后来剧评的创作渐少。在秦瘦鸥《十里洋场的评剧家》一文中,秦瘦鸥曾说:“冯叔鸾另一笔名为马二先生,他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发表于清末民初,很有史料价值。等我注意到人家写的评论京剧的文章时,冯叔鸾已不大动笔了。”[17]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晶报》上还可以看见“马二先生”的文章,有剧评也有小说评论,但比起前几年,数量已大大减少。晚年冯叔鸾的资料不多,徐铸成曾回忆:“1936年《大公报》在创刊后,……另一个是刊载剧评及其作消闲性文字,即由那位冯叔鸾先生主编。那时,大概已年近花甲了吧,满目斑白的头发,总见他埋头发稿,一点没有《儒林外史》里那位马二先生那样风趣。他写文常署‘楼桑’或‘楼桑村人’,原来,他原籍河北涿鹿,和‘刘皇叔’是小同乡。”[18]

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大公报》创刊,冯叔鸾曾为其编辑副刊,可见还有一定的声望。近有学者考论,冯叔鸾在政治问题和人格操守上皆有污点,抗战期间“一度出任伪职”,“四处敛财”,且生活作风上,亦“为时人所指摘”[19]。但时过境迁,不论其人品行如何,作为一位曾名噪一时的报人、剧评家,他对近代戏剧理论的贡献不应被埋没,冯叔鸾的近代报刊剧评理论,值得进一步整理和发掘。

【注释】

[1]赵苕狂:《冯叔鸾传》,《叔鸾小说集》,第1页,世界书局,1924年。

[2]冯叔鸾:《啸虹轩剧谈》,第10页,中华图书局,1914年。

[3]冯叔鸾:《啸虹轩剧谈》,第13页,中华图书局,1914年。

[4]冯叔鸾:《啸虹轩剧谈》,第13页,中华图书局,1914年。

[5]冯叔鸾:《啸虹轩剧谈》,第14页,中华图书局,1914年。

[6]听花散人:《戏曲讲义序》,《顺天时报》,1914年6月17日。

[7]马二先生:《啸虹轩剧话叙言》,《游戏杂志》,1915年第18期。

[8]马二先生:《春柳剧场观剧平谈》,《游戏杂志》,1914年第9期。

[9]周剑云:《鞠部丛刊·剧学论坛》,第56页,交通图书馆,1918年。

[10]冯叔鸾:《新剧杂志序言三》,《新剧杂志》,1914年5月。

[11]冯叔鸾:《啸虹轩剧谈》,第4—5页,中华图书局,1914年。

[12]冯叔鸾:《啸虹轩剧谈》,第49页,中华图书局,1914年。

[13]冯叔鸾:《啸虹轩剧谈》,第50—51页,中华图书局,1914年。

[14]马二先生:《杨小楼与上海人》,《晶报》,1919年10月21日。

[15]马二先生:《啸虹轩观剧者之研究》,《游戏杂志》,1914年第9期。

[16]陶雄:《黄花集》,第162页,花城出版社,1983年。

[17]秦瘦鸥:《戏迷自传》,第66—6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18]徐铸成:《报海旧闻》,第6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赵兴勤,赵:《冯叔鸾生平考述及其戏曲研究的学术价值——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九》,《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