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石青戏曲创作考论

汪石青戏曲创作考论

华南师范大学 左鹏军

关于汪石青及其文学创作,以往所知无多,关注者更少。天虚我生陈栩撰《栩园苔岑录二》中尝有云:“汪石青,年龄籍贯未详。通信处:安徽宣城正街慎康钱庄。”[1]可知虽然后来汪石青拜陈栩为师学琴,成为栩园门弟子之一员,但在二人未见面之前,陈栩对其并不了解。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一书“汪炳麟”条引《民国黔县志》卷十三云:“《俪乐园集》、诗词、南北曲四卷、《鸳鸯冢传奇》南北曲一卷、《伴香吟草》二卷、《吴江吟》。”[2]据相关文献可知,“汪炳麟”与“汪石青”为同一人。以往所知汪石青及其著述情况,仅此而已。待至近年《汪石青集》及其他著作出版,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为深入研究这位短命的悲剧性文学家提供了可资凭借的文献资料。

今根据《汪石青集》及有关文献资料,可将汪石青生平事迹、著述创作情况概括如下:

汪石青(1900—1927),名炳麟,字矞雯,又字石青,别署玲山怪石,以字行。安徽黟县人。生于光绪庚子十一月七日(1900年12月28日),少富才华,习古文辞,并入教会所办圣雅各中学读书,通晓英文。1918年从母亲之命与西递村名门胡耀林长女俪青结婚。曾赴上海拜天虚我生陈栩为师,随其学琴。后回乡任小学教师,同时进行诗词、戏曲创作,表现出鲜明个性和出色才华。1922年在宣城创办南楼诗社,十六岁之族妹汪阿秀(字琼芝)慕名前来,拜其为师。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爆发,工人顾正红被日本人枪杀,汪石青激于义愤撰写文章、散曲、戏曲等作品,谴责抨击侵略者暴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汪石青与汪阿秀结为师生后,时常酬唱往还,志同道合,两情相依,相悦相恋,遭族人强烈反对,不见容于世俗,二人感到压力沉重、极端苦闷、毫无出路,终竟共沉于黟县屏山长宁湖而逝,时为民国十六年丁卯正月初九日(1927年2月10日)。

汪石青是清末民初古今文化传承转换、中外文化冲突交汇之际的一位早慧早逝、个性张扬、特立独行的悲剧性文坛奇才,在诗词、散曲、戏曲创作及诗歌翻译等方面均有杰出成绩。著有《俪乐园诗集》、《俪乐园文录》、《黟山新赖》、《制曲指南》、《律吕析微》、《俪乐园琴谱》、《俪乐园杂著》等。由于生活多变、时局动荡,其著作多有散佚。多年后方由其次子汪亚青辑为《汪石青全集》(1977年10月在台湾影印发行,2000年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后又由其长子汪稚青汇辑编定为《汪石青集》(黄山书社2012年2月出版)。戏曲创作今存者有杂剧《七弦心》一种,传奇《鸳鸯冢》、《换巢记》二种。需要特别指出,这三种戏曲均未见以往有关曲目、曲录著录,当属新发现的近代传奇杂剧剧本,其文献价值应当引起注意。据载汪石青另撰有传奇《三挑记》、《红绡记》等,未见传本,似俱已不存。

汪石青岳父从弟胡嘉荣1931年5月2日所作《汪石青传》有云:“君诗风骨遒劲,神思绵邈,亦豪奡,亦沉郁,力追青莲,复涵泳魏晋,沉潜庄列,咏怀之幽思。悟天全之微旨,出入四唐,自成一家,后倾心定庵,其诗益神。且精音律,工度曲,尝取《孔雀东南飞》本事,谱《鸳鸯冢传奇》十折,蜚声词坛。又有《换巢记》、《红绡梦》等传奇,事则窈思畸想,出人意表,词则含宫吐徵,沁人心脾。时歙人吴东园,以工曲称,读君作,往往敛手,自叹不及。”[3]又云:“又精英文,曾译裴伦、柯立芝之诗为绝律,更自制英文诗而又自译之。多才多艺,并世罕见。”[4]述及汪石青之诗涵泳于庄子、列子、阮籍及魏晋诗风,更受到李白等唐代诗人影响,更因个性、朝代之相似性而深受清代诗人龚自珍熏染。这些评论道出了汪石青诗歌的创作观念和取径渊源、个性特征。其戏曲创作或缘情而发、自述心曲,或感于时事、忧时愤世,也都是特色鲜明,颇获时誉。安徽歙县籍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吴承烜(1855—1940,号东园)尝对汪石青戏曲予以高度评价,每有自叹不如之慨,亦可见其创作才华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