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廷龙过录本
单镇的汇批本1940年借给了时任合众图书馆总干事的顾廷龙,顾廷龙过录一本。据沈津《顾廷龙年谱》记载,1940年1月25日,“束老(周按,指单镇)并携来《辛臼簃诗》,朱古微、顾聪生、夏闰枝、费仲深、张仲炤、翁铜士、王君九、刘翰怡诸家批注。即乞见假传录一本”;1月26日,“校《辛臼簃诗
》”。4月22日,“访单镇,还《辛臼簃诗
》”[16]。校,也就是过录的意思。此本一直收藏于上海图书馆。与上述单镇汇批本之6家批注相比,顾廷龙所借单镇本为8家,多了翁廉(字铜士)和刘承干(字翰怡)2家,想必二家批注是以签批的形式夹于单镇原书册中,由顾廷龙一道过录于这一本上。翁廉批注的来历已难以确考,而刘承干批注的来源,在顾廷龙过录的刘承干跋语中交代得很清楚。刘氏跋云:
菊裳侍讲丈晚年曾馆余斋,几及两年,晨夕晤谈,不知所谓《辛臼簃诗》者。洎丈谢世后,君九学部以刻本见赠,因得披读。今年秋,于冒鹤亭京卿案上获见此本[17],乃朱文直公及夏闰枝太守、顾聪生农部、费仲深太守、张仲炤学部、翁铜士刺史诸公诠注者。京卿谓余是单束笙部郎所藏,子盍补其所不及乎?携归寻绎,自愧学识浅陋,早衰善忘,于诸公无能为役。弟诠注中稍有与事迹出入者,聊纠正一二,恃诸公皆旧识,或存或亡,气谊无间,部郎亦尝奉手,必能谅余之陋,而京卿更当有以裁之。尘露山海,所勿恤矣。己卯冬至日,承干。
1916年5月起,叶昌炽从苏州到上海,馆于刘承干家,为嘉业堂校刻宋版“四史”,鉴别古籍[18]。所以叶、刘二人是熟悉的,但是刘承干并不知道叶有《辛臼簃诗》这样一部诗集。己卯(1939年)秋,刘承干在上海冒广生(字鹤亭)的案头见到了单镇的汇批本,上面已经有包括翁廉在内的7家批注,应该是此前单镇或冒广生又邀请了翁廉作了签批。因为叶昌炽晚年与刘承干有这一层关系,冒广生邀请刘承干“补其所不及”,对这些“诗
”进行索隐,探其意旨。刘觉得“诠注中稍有与事迹出入者”,于是“纠正一二”。刘承干的批注凡12则,有若干则是纠正费树蔚的,与他跋语一致。所谓“尘露山海”,意思是补益无多,实为自谦之辞。
顾廷龙的这个过录本,是多色笔手抄的。朱祖谋的批注以朱笔,批语后标以“古”字;顾彦聪的批注以紫笔,标以“聪”字;张志潜的批注以黄笔,标以“照”字。翁廉的批注以墨笔,标以“铜”字。刘承干的批语也是朱笔,标以“翰”字。此外还粘贴了叶景葵的若干则签批(详下)。值得注意的是夏孙桐批注,分别以墨笔、蓝笔书写,批语后标以“枝”字。墨笔批语文字内容完全相同于上述单镇的汇批本,而蓝笔批语文字不见于单镇汇批本。那么又是从何而来呢?
查《顾廷龙年谱》,1940年3月25日,“录潘景郑新得《辛臼簃诗》(夏孙桐注),此册为张仲老手录者”;1941年2月19日,“理案头积件,得潘景郑藏、张仲仁过录、夏孙桐笺注、叶昌炽缘督《诗
》。先生先从单镇借得夏重注本,无此详,补录一通于眉”[19]。一切都非常清楚了:原来在这一年里,顾廷龙得到了潘承弼(号景郑)收藏的夏孙桐笺注本《辛臼簃诗
》,因为夏孙桐前后注过两次,内容有些差异,于是顾廷龙把潘景郑收藏本的夏孙桐注语又移录到他先前过录单镇汇评的本子上。
潘景郑新得的夏孙桐注《辛臼簃诗》,在1941年的时候就已是顾廷龙“案头积件”,于是顺理成章地庋藏于当时的合众图书馆(后来的上海图书馆),一直保存到今天。这本的夏孙桐批注,是由张一麟过录的。张一麟(1867—1943),字仲仁,别号民佣,民国时期苏州名士。封底有张一麟的简短题识云:
潘博山以此卷嘱寄夏闰枝姊丈,且谓此事唯闰公能为之。得其复书,已注上方。原书送博山,余自录一过如右。廿五年十月民佣记。
可见批注文字是夏闰枝的,由张一麟过录[20]。而夏闰枝的批注,乃是潘博山通过张一麟转请夏作的。潘博山,即潘承厚。此书扉页空白处有潘承厚之弟潘承弼于1940年的题识,详道其中原委云:
此张丈仲仁手录夏闰枝先生批本《辛臼簃诗》一册。夏公于当日朝章国故,备悉端末,故诠释殆遍,得之昭若发蒙矣。丙子(1936年)秋,伯兄乞仲丈介夏公录成斯册,珍诸箧笥。越岁,胡骑蹂躏,箧衍狼借,斯书遂不可踪迹矣。此盖仲丈录副之本,不幸流散市廛,辗转入沪肆。余无意中观诸听涛山房,不啻获一珍珠船矣,亟收得之。他日夷氛销沉,重睹天日,得与仲丈相见话旧,当持兹册,乞题数语,书此以为左券。庚辰(1940年)二月十日,吴县潘承弼识于海上润康村寓庐。(钤“景郑题记”阴文朱印)
原来是1936年秋,潘承厚通过张一麟请熟悉晚清政事的夏孙桐为叶昌炽此诗集作诠注。第二年日本大举入侵,潘承厚一家在逃难中将夏氏批注的原书丢失了。张一麟是有心人,曾录一副本;此副本流散到上海书肆,恰巧被潘承厚之弟承弼看到并购回,才免得湮没,算是万幸。
顾廷龙过录本还粘贴了叶景葵的5条签批。卷末空白处有叶景葵的亲笔题识,云:
己卯腊尽展诵一过,愧无贡献,束笙同年与起潜兄对门而居,且于合众图书馆之初创颇承赞同掖助,以后奉教之日正长,赏奇析疑,与年俱进,可预券焉。景葵敬识。(“叶景葵印”阴文朱印)
顾廷龙、单镇、叶景葵等人是合众图书馆的创始者。从叶氏题识看,是顾廷龙(字起潜)和单镇嘱咐叶景葵批注,叶氏“愧无贡献”,只是慎重地做了若干签批。顾廷龙、单镇等作为苏州文人,对于地方先贤的这部《诗》的本旨怀有很大的兴趣,希望能邀约与叶昌炽同时代的人一探究竟。张元济1940年11月14日致顾廷龙信说:“又《辛臼簃诗
》,指陈当日时事,所可揣者,均已分见眉耑批注,此外竟无可裨益,一并奉还,即乞检收。”[21]可见顾廷龙曾将他过录众家批注的《诗
》借给张元济,希望张元济根据自己的见闻也作些批注,但是张元济觉得“无可裨益”,就还给顾廷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