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与风格的个性化的现代批评文体开始大量出现
2025年09月26日
(四)独具特色与风格的个性化的现代批评文体开始大量出现
这些批评文体在近现代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出现是近现代批评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国文学批评文体转型过程中极易辨识的标志性事物。“文学批评文体作为批评文本的物质外壳,并非纯形式的范畴,而是受制约于批评主体的气质、修养,特别是他的思维方式。”[15]像梁启超的政论体、章太炎的逻辑体、鲁迅的杂文体、周作人的“美文”体、李健吾的随笔体、梁实秋的“教授”批评、思辨型的“胡风”文体,以及茅盾基于“史论”笔法的作家论文体,等等,都在传统文学批评文体之外,融入更为鲜明的现代批评特色,是批评家个性气质在现代文化氛围的浸染中通过对批评内容与批评文体形式的双重改造而达成的。如鲁迅先生独创的“杂文”体批评从批评特质上讲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从形式上看,它有中国旧文学中政论的形式和笔法,然而,内容与精神上则完全是现代的。鲁迅在运用“杂文”体批评时,注意适当地把议论转化为叙述,以叙述表达议论的内容,同时,既注重观念对批评对象的统摄作用与整体把握,又倾注着自己的激情,并时而融入有助于理论表述的断片的“体验意象”。可以说,这种文体的创造过程本身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