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互为标榜
民国旧派文人间联系密切,时有文酒之会,彼此之间多有标榜之举。小说话中对此多有呈现。有的是标榜小说家之才华,如李薰风在小说话中推崇张恨水的才思敏捷:“民国廿二年,予结婚于北平,张恨水先生为填词曰:‘菡萏香深展瓣迟,北平小姐嫁人时,熏风高折蕊宫枝。除是文禽谁得似,催妆有画胜题诗,余音弦外只君知。’并由恨水先生令弟牧野先生为绘水彩画‘鸳鸯图’,一词一画,相得益彰,悬诸礼堂,陈诸客室,来宾莫不交相称赞。其尤难得者,词内除‘熏风’为贱名外,并将拙著《北平小姐》《弦外余音》二书名填入,妙手浑成,不露一些痕迹,名家作品,自是不凡。”[19]有的则是对小说家的作品风格大加赞赏,如郑逸梅在《稗苑佳品》中对三十多位小说家的小说法风格作以四字点评,评语生动华美。这三十位小说家中大部分为当世名人,与郑逸梅来往密切。马二先生直接写有《我所佩服的小说家》,对同时的十二位小说家的作品多有谀词,其中多有其“契友”。
民国小说话的编撰动机大体说来不外乎以上几种,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动机区分只是为了表述方便。事实上,有的小说话不止有一种编撰动机。如张恨水的《今小说家与古文人孰似》,既是出于“戏笔”,可属“资调笑”的范畴,同时在刊出时又足备补白之用。有些小说话的编撰动机极易与他类混淆,须仔细判定其中的界限。郑逸梅的《稗苑佳品》涉及文人众多,哪些是客观的点评,哪些是纯粹的标榜,这须从小说家的创作实际来回答。同时,话体批评的本质决定了小说话论述主题分散,小说话的撰写也会持续一段时间,作者的最初动机有时不能贯彻始终,常常会出现其他编撰动机。如境遍佛声的《读红楼梦札记》本为消遣而作,最初尚为讨论宝玉名字这样的闲笔,到最后谈到《红楼梦》“梦”之主题、《红楼梦》人物相互关系的隐喻、《红楼梦》隐寓主题等严肃性话题,都是最初的写作动机所不能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