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文化结构变动中传统诗学资源的延续与失落
“兴会每从探讨出,深苍也要取材坚。羌无利禄荒寒路,肯与周旋定是贤。”[45]以深厚的文化涵养与执著的“人本”艺术精神为依托,清末民初的同光体诗人在旧体诗创作中实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陈衍所建立的古典诗学体系亦已具备了“文学独立”的理性精神与“人生写实”的创作倾向,其所蕴含的现代转型趋向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与“为人生”的现代文学仍存在着本质区别:旧体文学所面向的“人生”仅限于士大夫阶层的生存经验,文学的生命本质虽然已在这个狭窄的精英圈中初步得到认同,但此种创作形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普及,其现代转型的完成终究无法实现。
即便如此,该部分传统诗学资源的现代意义即在于它们成为了日后吸收西方资源所进行的文学现代性变革的本土资源基础:同时期“诗界革命派”的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与陈衍等同光体诗人有较密切的私人友谊,在诗学主张上也常常彼此吸收;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发起者胡适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总结时,对“作诗如说话”的“宋诗运动”予以了高度肯定,其文学革命主张中“作诗如作文”等观点也无不脱胎于近代宋诗派诗人的诗学思考[46]。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政治、社会革命紧密联系的文学革命中,新文学家们所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独立观最终被功利化的文学思潮所淹没,在传统文学的终结点刚刚开始获得独立地位的文学再一次陷入了工具论的泥沼中。
【注释】
[1]钱仲联:《梦苕盦诗话》,《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第21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由云龙:《定庵诗话》卷下,《民国诗话丛编》第3册,第606页。
[3]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叙》,《石遗室诗话》,第5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石遗室诗话》卷九(第137页):“任公乃裒其生平所为诗数百首,使纵寻斧。”
[5]何绍基:《使黔草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5页。
[7]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6页。
[8]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三,第358页。
[9]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第15页。
[10]陈衍:《近代诗钞叙》,《陈石遗集》,第640页。
[11]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第119页。相关言论还有:“诗贵风骨,然亦要有色泽,但非寻常脂粉耳;亦要有雕刻,但非寻常斧凿耳。”(《诗话》卷二十三,第357页)“高调要不入俗调,要是自家语。”(《海藏楼诗叙》,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第50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有工为诗者,非独其诗之不屑乎众人。必其人之不屑乎众人也。”(《陈仁先诗叙》,《陈石遗集》,第513页)
[12]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第40页。
[13]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第14—15页。
[14]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第119页。
[15]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第93页。
[16]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三,第654页。
[17]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一,第328页。
[18]参见《石遗室诗话》卷十七(第264页):“诗要处处有意,处处有结构,固矣;然有刻意之意,有随意之意,有结构之结构,有不结构之结构。……自然之天趣矣。”
[19]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第43页。
[20]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十二,第520页。
[21]参见《石遗室诗话》卷九(第150页):“自前清革命,而旧日之官僚伏处不出者顿添许多诗料。黍离、麦秀、荆棘、铜驼、义熙、甲子之类,摇笔即来,满纸皆是。其实此时局羌无故实,用典难于恰切。”
[22]陈衍:《与梁众异黄秋岳书》,《陈石遗集》,第501页。
[23]“余亦请剑丞评余诗,则谓由学人之诗,作(去声)到诗人之诗。此许固太过,然不先为诗人之诗,而径为学人之诗,往往终于学人,不到真诗人境界。”《石遗室诗话》卷十四,第223页。
[24]陈衍:《剑怀堂诗草序》,《陈石遗集》,第523页。
[25]陈衍:《瘿唵诗叙》,《陈石遗集》,第521页。
[26]陈衍:《李审言诗叙》,《陈石遗集》,第681页。
[27]诗学中学问与性情的关系实际上是清代诗学中被反复讨论的重要命题,清初即有黄宗羲提出“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后苇碧轩诗序》,见于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9页),钱谦益论诗则有“诗人之诗”与“儒者之诗”之别(《顾麟士诗集序》,见于《牧斋有学集》卷十九,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23页),陈衍在该问题上的论述,虽在前人处已有类似观点,但联系其所处时代变动背景及其在该观念统摄下对其他相关具体问题的阐释,他的这种观点已经与前人有了本质区别。详参下文论述。
[28]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郭绍虞、罗根泽主编,舒芜等编选:《中国近代文论选·上》,第1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9]何绍基:《汤海秋诗集序》,龙震球、何书置校点:《何绍基诗文集》,第767页,岳麓书社1992年版。
[30]陈衍:《说诗社诗录序》,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第107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衍:《诗学概要》总论,《陈衍诗论合集》,第1028页。
[32]陈衍:《沈乙盦诗叙》,《陈石遗集》,第507页。
[33]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第5页。
[34]陈衍:《健松斋诗存叙》,《陈石遗集》,第638页。
[35]可详参陈衍:《祭陈后山先生文》(《陈石遗集》第588—590页)、《自镜斋诗集叙》(《陈石遗集》第633—634页)等文章。
[36]陈衍:《陈仁先诗叙》,《陈石遗集》,第513页。
[37]陈衍:《奚无识诗叙》,《陈石遗集》,第680页。
[38]陈衍:《与梁众异黄秋岳书》,《陈石遗集》,第502页。
[39]陈衍:《陈仁先诗叙》,《陈石遗集》,第513页。
[40]陈衍:《与苏戡书》,《陈石遗集》,第577页。
[41]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第74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关于陈衍对于诗学的严谨态度,可参《石遗室诗话》卷十二(第187页):“余生平论诗,稍存直道,然不过病痛所在,不敢以为勿药;……至于是丹非素,知同体之善,忘异量之美,皆未尝出此也。……甚者丛怨成隟,十年之交,绝于一旦。”
[43]陈衍:《书沧趣楼诗后》,《陈石遗集》,第530页。
[44]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九,第449页。
[45]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第45页。
[46]这方面已有专文讨论,详参杨扬:《晚清宋诗运动与“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本土文化资源关系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第9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