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报刊剧评在产生之初,报纸剧评和期刊剧评中“舞台本位”的展示呈现不平衡状态。报纸剧评所评内容非常具有时效性,所评剧目为最新上演,所评的戏园和演员也多为最著名最轰动的,深具时效性和新闻性,评论紧密结合舞台演出,重点评论演员的演唱、做工、扮相等舞台表现方式,很少涉及剧本文词、思想等方面。期刊剧评在产生之初,仍然是延续中国传统戏剧理论批评的道路。近代期刊上的首则戏剧批评文章则是糜月楼主发表于《瀛寰琐记》的《燕市群芳小集》,小集中介绍京师名伶中的:“上品三人;逸品先声二人,继起有待;丽品先声四人,继起六人;能品先声四人,继起四人;妙品先声四人,继起三人。”节录如下:
五长三绝领袖群芳者为上品:
岫云主人徐小春,字蝶仙,评曰:蝶仙如锦城弦管,汉官威仪。蓟树迟回阅古春,廿年前见玉精神。未须白发谈天宝,曾见名场几辈人。
紫阳主人朱莲芬,字水芝,评曰:水芝如缑岭吹笙,湘灵鼓瑟。斜阳芳树最相思,蕉萃芙蓉江上枝。献赋即今犹被放,人生难得杜门诗。
景和主人梅巧玲,字慧仙。评曰:慧仙如香熏百合,霞吐九光。故人天末去匆匆,留与当筵唱恼公。歌板酒旗无恙在,水晶帘外晚霞红。
……[21]
这则剧评文章与上两则又有很大不同,其用七言诗的形式,吟咏伶人,用“小集”冠名,行文极为雅致,从形式到内容,都和传统的戏剧理论批评没有很大区别。接下来的两篇《笔谈剧本·自序》和《观剧杂咏》,前者为序跋,后者为诗歌,也基本上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理论批评样式。
报纸剧评则不然,其一露面即表现出现代理论批评的倾向。在此后的报刊剧评发展中,报载“剧评”代表的戏剧批评新样式于民国前后开始繁荣,以强大的优势占据了此后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主体。同时期刊剧评也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杂糅了报载剧评的批评样式,风格逐渐趋向现代。自1872年报刊剧评产生至1919年,剧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