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剧的表现形式
新剧在表演形式上迥异于旧剧,表演上废除了演唱、做工,舞台布置增添了真实的道具和布景,采取分幕制等,这些都引起戏剧评论者的兴趣。
就一场戏剧来说,演员的表演是最先受到关注的对象,新剧评论中对演员的表演着墨颇多,有些评论还停留在吐字、作工、表情等旧剧的评论范围。如:
郑正秋庄严派须生也,其演剧也,一出有一出之精采。吐语隽雅不俗,一字一语、清晰可听,毫无含含糊糊之恶习。其演家庭剧最佳,有时兼饰老旦,如《空谷兰》中之青柳夫人,《珍珠塔》中之方太太,演来均能入神,其饰小生时则落于寒酸一派。[4]
这段对新剧演员表演的评论,依然从吐字、作工着手,甚至新剧中角色依然沿用须生、老旦、小生等称呼,为我们呈现了当时观众所欣赏的一种新剧表演状态。
冯叔鸾则对演员表演分析更为具体,其在惧怕中对各位演员的表演进行点评,分析了每人的精彩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镜若之余漫游,绛士之素花,表情身段俱佳。绛士尤能做出十七八女郎娇羞的身份,所惜者喉音带沙耳。第二幕,二人议论飞艇,由远而近,由物而人,情致缠绵,却无亵意,此是特色。吴我尊之孔先生举止大方,是一个先生模样,花园训徒一场,说话稍有未尽之处,此地方越贴切越好,不厌多也。惠仁之孔媳,能说能笑,有收有放,天涯之冯亦庵滑稽而不轶于戏情,皆属难能可贵,他如苍梅、镜澄亦各极其妙。[5]
作者尤其赞赏的地方,是全剧自始至终整齐严肃、浑然一体,这是作者认为其他新剧团不及的地方。他说:
然而余之所激赏者犹不在是,盖上之云云者皆属个人的技术,其他新剧团犹有相若。其最可注意者则全出自始至终,无一破绽、无一败笔、无一人多抢一句、无一人所走一步路,辩论问答,皆有层次。此是训练的工夫,看了去觉有一番整齐严肃的气象,此点则非现今各新剧团所能及也。[6]
一场优秀的戏剧表演,应该前后呼应、整齐划一,不拖泥带水,更不能横生枝节。但在新剧刚刚诞生之时,因为剧团的经验不足、剧本缺乏、演员排练不够、没有正式的导演等原因,很多新剧的演出都是散漫无序的,演员在台上自由发展,甚至高兴可以多动几动,多做几个表情,不高兴就可以木然不动。台词也如此,演员自由创造,想说就说,甚至为了迎合观众低级趣味,任意穿插和剧情无关的段子,台上一切没有准绳,其他诸如灯光、布景、道具等,更被忽视。
如汪优游在《我的俳优生活》中讲到其早年参加的“文友会”,一次搭了戏台演剧三出:第一出是采用《大舞台》杂志刊载的剧本《捉拿安德海》,第二出是《江西教案》,第三处是一个朋友所编,其演出过程是:
第三出是我那位胡调朋友主演的戏,的确有些秽亵,便又有道学先生进来劝告我们。那位胡调朋友上了台去,好像脱羁之马,全不照原本表演,他编的戏,演的他本人都莫名其妙,全剧竟然无法结束。幸喜天公帮忙,忽下大雨,露天看客不能再留,场中秩序混乱,那位胡调朋友,就借此下场,真是一场无结果。[7]
所以马二评论春柳剧场超出其他新剧团之处符合当时新剧演出现状,也对新剧表演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演上,马二先生还将新剧与旧剧比较,他把新剧演剧称为表情术,他说:“表情术在旧戏馆谓之做工,为其间有不同之点”[8]。这其中的不同是:新剧“表情无定法”而旧剧做工有定法;新剧“表情术须自己悟出”,而旧剧要由师傅传授;新剧“表情术各人不同”,旧剧做工彼此大致相同;新剧“表情术在在皆须近理”,旧剧做工处处要合乎规矩;新剧“表情术虽为美观而处处皆体会剧情,不能置身剧外”,旧剧则有时做工不是为了剧情而是为了观众;这些总结虽然有些不完全恰当,如第二条新剧表情要自己悟出,旧剧表情要师傅传授,对旧剧做工概括稍为片面,但作为对新旧剧表演的比较,已经达到较高的理论深度。
也有一些评论者关注到与表演有关的舞台设置,发表了一些独到的评论。如署名太空的作者在《天铎报》发文评论幕布的作用:“幕之作用沪上各舞台但知为布景而设,殊不知尚有要用在逳。幕戏之精神要在开幕闭幕,故各国剧场对于开幕闭幕时,异常慎重。当幕未开时,台上景彩布置既毕,戏中人物应按情节在台上,以全副精神作十分神情,至是幕乃徐徐揭开,名家于此处能唤起看客精神,能使全体看客寂然无声,万目咸集于台上……”[9]作者主张新剧要重视幕布的作用,演员的表演要和幕布的开闭相配合,幕开时要唤起看客的精神,使全体观众都屏气凝神在台上,幕闭时也要注意,演员要有“极紧绝妙神情”,然后幕布徐徐落下,把神情留在观众脑中,让观众印象深刻并“犹有余韵”。如果幕布运用不当的话,一幕戏的精神就会散掉,不会有太精彩的效果。这样的理论,在当时也是相当细致深刻的。
有些人不喜欢对于新剧和新剧的表演形式,对新剧的表演持否定态度。这类人,往往钟情于传统戏剧,对于新剧的表演形式,不能完全接受。他们认为新剧:
一切穿场结构,并没什么出奇,常常的说着说着,没有落场,只好拿落幔子算台阶儿。况且又无场面,又不唱,尽拿爱国两字作题目。再不然就是哭,让听戏的花钱难受,反不如去听宣讲,反正都是难受,还可以省茶钱呢。[10]
作者认为新剧结构散漫,没有吹拉弹唱,只是拿爱国做题目,“再不然就是哭,让听戏的花钱难受”,看新剧反而不如去听宣讲。在看新剧的热潮中,有不能接受新剧表演形式的人出现是正常的,这也和当时新剧水平良莠不齐、艺术还未达到成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