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供补白

2.供补白

民国小说话与古典诗话、词话等话体批评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就是其作者往往并没有将其看成是传之千秋的名山事业。绝大多数的民国小说话都与民国报纸有着紧密的联姻。就二者的关系来看,没有一种报纸是为专门小说话而设,而许多小说话反而是因报纸而生。民国报纸多是铅字排版印刷,排版不易,而版面文字不够也是常有的事,为了不使报纸出现开天窗的现象,就出现了补白。小说话这种可长可短的文体正可作为补白的绝佳材料。有“补白大王”之称的郑逸梅,也创作了不少小说话,如《小说琐谈》《小说隽语》《稗海一鳞》《武侠小说谈》等。这类小说话的共同特点就是篇幅狭小,内容平易。郑逸梅的这几篇小说话也不过区区三百字左右,还时常流于浅薄无聊。这就造成一种局面,即这类小说话常局促于报纸的一角,在满版的小说、时论的缝隙中发出其微弱而浅显的声音。小说话长期以来被人漠视,这恐怕就是其中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