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庚子事变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天津和北京,激起义和团的奋力反抗,局势不可收拾,慈禧逃至西安,联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叶昌炽《辛臼簃诗》近三分之一的诗歌,叙写这场内忧外患交侵的事变。郭则沄《十朝诗乘》卷二十三曰:“叶鞠裳学使《觏痻篇》甲乙两集,述庚子拳祸,备详颠末,兹撮录之。”其实《觏痻篇甲》在稿本原题作《甲午杂诗》,是关于甲午战争的;《觏痻篇乙》题作在稿本原题作《庚子杂诗》,才是吟咏庚子事变的;《续童谣》的本事也为庚子事变。《觏痻篇乙》其一:“欲将左道作干城,国步蜩螗与沸羹。蚁溃宣房惟一孔,狐鸣篝火正三更。军中蹋踘兼抛堶,陇上耰锄尽辍耕。尝胆卧薪非一日,从今制梃挞坚兵。”夏孙桐批:“此纪庚子事。”一本批作:“义和团起事。”郭则沄《十朝诗乘》卷二十三解此诗与后“银刀小队赤云都”、“扫地为坛启道场”、“烛天光焰忽熊熊”三首曰:“言拳匪骤起,及焚毁西仕库教堂也。”
“庚子事变”发生时,义和团和清军进攻外国使馆,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觏痻篇乙》其十“戈或摏喉长狄毙,弓谁揎臂越人弯”就是咏此事。顾彦聪批曰:“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戕于东单牌楼。”夏孙桐批曰:“德使被戕。”其十一是咏“日本使馆书记官小杉彬被戕于东堂子胡同”(顾彦聪批语)。其中有“但闻丹旐归神户,未掷金钱卜客窗”。当时京官纷纷逃散,其十六曰:“筮从卿士庶人从,星纪将穷易涉冬。假作痴聋皆仗马,自求辛螫叹俜蜂。迎神安有焄蒿气,捄火难为揖让容。琐尾流离诸伯叔,狐裘相与咏蒙茸。”夏孙桐批曰:“京僚不敢昌言拳匪之非,携家远避者甚多。”
随着形势的危急,慈禧和光绪皇帝两宫也间道从山西入西安,路上遇河北怀来县令吴永迎驾。其二十咏此事,末二句曰:“故人信有绨袍谊,驻跸归来第一勋。”夏孙桐批曰:“怀来县吴永供应有功,擢官。”时“西狩”的慈禧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联军谈判。其三十五曰:“峤南万里玺书征,奉命登坛若饮冰。退敌老臣无上策,偾军诸将再中兴。河山已碎难收拾,朝野交讧尚沸腾。免冑望公如望岁,愿闻割地献金缯。”讽刺李鸿章割地赔款才达成和议。夏孙桐批曰:“李合肥诏议和。”但顾彦聪则不认同叶昌炽的讥刺态度,批曰:“李文忠公支持危局,仅延残祚。人亡国灭,非其效欤?此作末句涉讥,未具特识。此通儒之所以难得也。”意即李鸿章的措施,在危难时刻是不得已而为之,应恕其非。
在这场战乱之中,也有一些清廷的官僚为国捐躯,可歌可颂,叶昌炽诗歌咏了几位:义和团入京时,编修刘可毅死于道。叶昌炽作《吊刘葆真太史》(刻本改题《汨罗咏》),末二句曰:“月黑关山灵鬼哭,果然魑魅喜人过。”末句用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句,以悼念这位翰林院编修刘可毅。蒙古状元崇绮,为同治皇后之父,“京师陷,西行至保阳,自经于莲池书院。子葆初,袭承恩公,留京师,阖门殉难”(郭则沄《十朝诗乘》卷二十三)。叶昌炽《童谣附录》其二:“自古求仁竟得仁,登台何异聚燔薪。微臣下报先皇帝,元舅尊为国懿亲。宫掖一门通属籍,河山两界掷陶轮。莲池殉后无遗类,百口《焚椒录》里人。”就是咏赞崇绮一门为国捐躯。朱祖谋、夏孙桐都批注曰:“崇公文山。”(崇绮,字文山。)郭则沄也注曰:“咏文山父子也。”
叶昌炽这部影射当时政坛的《辛臼簃诗》,是晚晴光绪朝的一部“诗史”。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他对时事的观察尤为真切,然而诗歌大量用典,运故实讽时政,简直就是一首首诗谜
语。虽然距今仅一百来年,如果没有前人的批注,今人如读天书,无从窥探诗人的本旨,幸而有王季烈、夏孙桐、顾彦聪、费树蔚、叶景葵等人索隐探底,作出批注;又有张一麟、单镇、潘承弼、顾廷龙、王欣夫、蒋国榜等人倾注心力,汇集批注语,保存批注本,我们今天才可能揭开一个个谜底。“身后遗编当子孙”(《九月十五日初度感赋》),叶昌炽《诗
》批注本有幸得以流传至今,是民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注释】
[1]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十六,续修四库全书影印1929年退耕堂刻本。
[2]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蟫隐庐1933年石印本,下引叶氏日记,均据此本。
[3]刘效礼点校:《叶昌炽诗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据此刻本收入《辛臼簃诗》。
[4]王立民:《〈缘督庐日记〉稿本述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诗曰:“莫言内侍各分寮,扑杀何庸爱此獠。两字主名离间狱,五刑附丽斩流条。纵非汉祸遭人彘,已见齐师漏竖貂。此辈家奴犹草芥,不须闭目手频摇。”
[5]章钰:《奇觚庼诗集序》,见《叶昌炽诗集》卷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71页。
[7]顾聪孙:即顾彦聪,字聪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为晚清时台湾布政使顾肇熙之子,是苏州木渎镇绅士,善书法,嗜收藏。
[8]朱古微侍郎:即朱祖谋(1857—1931),字古微,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彊村词》。
[9]韦斋:即费树蔚(1883—1935),字仲深,号韦斋,江苏吴江同里人,著有《韦斋诗文钞》。
[10]张子仲炤:即张志潜(1879—1942),字仲炤,直隶丰润县人。
[11]王君九:即王季烈(1873—1952),字晋余,号君九,江苏苏州人。为叶昌炽的晚辈,然交往密切。曾辑录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刊刻《辛臼簃诗》。夏闰枝,即夏孙桐(1857—1941),字闰枝,江苏江阴人。清末授编修,民国初入清史馆。著有《观所尚斋文存诗存》。
[12]按,《周秦行记》相传作者是唐朝李德裕的门人韦瓘,内容涉及宫廷斗争等事。《碧云》是宋代魏泰所作,托名于梅尧臣,多讥评朝廷贵臣的阙失。
[13]庞子芝符:即庞树典(1868—1932),字芝符,江苏常熟人。
[14]王季烈批注之略,或许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1943年底王季烈本来要把叶昌炽的《日记》稿本捐给合众图书馆,但由于“对熟人有指摘处,因不能示人,渠将重阅一过,再定能否赠馆”。见《顾廷龙年谱》第310页。可以想见,王季烈也不愿意让世人知道叶昌炽诗歌对熟人的指摘。
[15]按,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费树蔚曾与人组成治安会,慰问前方将士,支援抗战,表现出爱国主义情怀。
[16]沈津:《顾廷龙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7、115页。
[17]冒鹤亭:即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江苏如皋人。著有《小三吾亭诗文集》等。
[18]郑伟章:《叶昌炽年谱简编》,《津图学刊》1994年第1期。
[19]沈津:《顾廷龙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9、165页。按,引文的“先生”是指顾廷龙,系《年谱》整理者沈津的口气。
[20]张一麟(1867—1943),字仲仁,别号民佣,民国时期苏州名士,著有《心太平室集》等。
[21]《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0页。
[22]沈祖绵(1878—1968),字念尔,号瓞民,浙江杭州人。
[23]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72页。
[24]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第1071—1072页。
[25]蒋国榜(1893—1970),字苏庵,江苏南京人,著有《饮恨集》。
[26]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22,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年铅印本。
[27]叶昌炽:《前吏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郋亭汪公墓志铭》,叶昌炽:《奇觚庼文集》卷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1921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