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日军侵略,歌颂中国军民英勇抗战
马卫中先生在《江山万里楼诗词钞前言》中说:“抗日战争的爆发,杨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其身上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再一次让其晚节大放绚彩。……他的诗歌也记载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国难。”[11]这主要还是根据《杨云史先生侨港诗文钞》得出的正确结论。曾粗粗翻阅狄美男所携诗稿的李猷在《杨圻传》中说:“若读圻抗战以后诸作,于国家民族呼吸存亡之际,真能大声疾呼,振奋人心,挞伐强敌,无愧以诗歌报国。”[12]杨圻中年入军阀幕府时,就以诗纪史,作了《榆关纪痛诗》《中原纪痛诗》等记录国内的军阀混战。随着时局的转变,他的诗歌转向叙写中外战争,起先是1929年中俄战争,我方败绩,杨圻时在辽东,作了《酒后大雪登辽东城有感》、《雪后登酒楼》等。随后是日军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和东北军第十五旅旅长苏炳文,率领将士奋力抵抗日本侵略军,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苏炳文作《岁暮感怀》四律相寄,其中有“正气有歌文宋瑞,鞠躬报国武乡侯”,杨圻读后,赞叹其“忠愤之气,虎虎行间”,庆幸“兴安岭外呼伦一隅,犹岿然无恙”,奉答四绝句。其三曰:“举国裁衣寄战场,孤城几见与存亡。将军一战惊天下,早日谁知马秀芳。”(周按,马占山,又名马秀芳。)自注:“孤军抗日者四月,义声闻天下,后以弹尽援绝,偕苏炳文入俄。”其四曰:“拔剑高歌君莫哀,急如星火借诗催。杨圻发白心犹赤,愿共诸侯歃血来。”杨圻虽然是一介书生,手无寸铁,但是面对日军的侵略,他满腔赤诚,愿与抗日将士歃血同盟,生死与共,表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怀。战火很快蔓延到江南,1932年初,日军进犯上海,时杨圻乡居,日寇进乡,小邑屯兵三万,“避世今无地,扁舟去国吟”(《梅花半开日寇方急小邑屯兵三万避乱北去壬申正月十三日也》),恰逢故主吴佩孚在北京相邀,于是杨圻北上避乱,不久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杨圻作了《赠十九路军》:
赠十九路军
我国外患,至今日而极;日本之暴,以今年为甚。引狼入室,沪战遂开。独赖我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翁(照垣)、戴(戟)诸君,八十八师俞君(济时),投袂而起,酣战四十日,节节胜利,天地变色,寰球震惊。目睹不刊之奇功,喜而赋此。
一战昆阳楚汉分,及身犹见气如云。貔貅百战几男子,天地英雄十九军。
安有奇才用斗量,担当天下但肝肠。古来人物无多少,几个男儿定一场。
惯看鹰犬说奇勋,义战今番第一闻。屈膝不劳丞相计,朱仙飞渡崔嵬军。
引狼数见中行说,破敌咸惊戚继光。三十七年忧恨事,少年我已鬓成苍。甲午割地赔款,为边患之始,至今三十七年。
此诗讴歌了十九路军英勇抗日,建立奇功。奋迅之气,不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至北京以后,他先后作了《二月下旬喜闻长城诸隘口宋孙诸军大破倭寇,赠两将军》、《喜苏炳文将军归国》、《癸酉端午前三日纪痛》、《赠傅宜生将军》、《百灵庙大庙之捷,歌女亦首往慰劳。傅宜生将军赠余涿州战纪,方张筵纪贺,即席走笔》等诗歌,可见诗人恫懁时局的情怀与国家的安危一起跌宕。他那随寒衣一起运往前线分发至将士手中的《寒衣曲》第一首末四句曰:“壮士听我言,急起勿失机。披衣开步走,提刀去如飞。”这是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嘹亮军歌。第二首末四句曰:“春来脱衣时,衣锦还家乡。金鞭敲马镫,壮士意飞扬。”等待将士凯旋而归。这些诗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具有激发斗志、振奋人心的积极意义。
1933年,孙桐岗驾机飞行万里归国,杨圻赠以长句,前有诗序曰:
自战器日新,战术因而日异,我中国乃为无备之国矣。昔胡林翼登高望见汽船,利涉风涛,如履平地,大惊失色,谓五十年后中国不国,于是乃有海军之设。今各国空军皆以数千架或万计,而我国飞机购自他邦,苟有而已。空军人材别为一门,非陆海军士所能。苟无其人,与无机同。他日敌军谋我,从天上来,将何以御之?我故甚望国家设部建厂,制造飞机,训练人材,以备缓急。虽晚,犹可图也。否则,名城大市劲旅良民必有糜烂于飞机之一日,故于桐岗之能空军,尤望国家重用,使之教练健儿,以起国力也。
孙桐岗后来在济南办航空学习班,并率众赴意大利学习,任空军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在抗战中建立功勋。杨圻的这一段议论具有卓见,也体现了他对实学的重视。早在1926年的《江山万里楼诗词钞自序》中,他颇为颓唐地感慨自己“诗人”的头衔,甘愿以“诗人”自居;而至1939年在《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序》中,他指出:“当今之世,诚宜培养士类气节,修治兵农实学,以拨乱反正之志,备体国经野之用,储待国家之需,所谓考据文章,虽不治可已。”这正是在抗战形势下,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杨圻思想的转变。李猷曾说1927年以后杨圻的诗风“也在慢慢蜕变的期间”[13],的确,通过这部新发现的《续编》稿本,我们可以梳理出杨圻诗歌主题如何从叙写军阀内战,转向歌颂抗日救国;其思想情怀如何从逊清遗少,转变为爱国志士。
【注释】
[1]其父杨崇伊,在光绪朝授御史,曾疏参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革逐回籍,向慈禧上书告密,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2]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杨圻:《江山万里楼诗钞自叙》,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678页。
[4]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序》,上海图书馆藏誊清本卷首。
[5]见程中山:《诗史·唐音:论杨云史“江山万里楼诗”》,《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
[6]李猷:《龙诗话》,见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37页。
[7]见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34页。
[8]李猷:《龙诗话》中有《杨云史先生的集外诗》,又撰《江山万里楼未刊诗》发表于《中华诗学》第七卷第一、二期;马卫中、潘虹点校:《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据《青鹤》杂志、《杨云史先生侨港诗文钞》等作了辑补;杨元璋编纂:《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其中续集为辑补的诗词。
[9]参《王著书目》,载1930年7月11日《蜜蜂》第13期。
[10]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14、15页。
[11]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15页。
[12]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01页。
[13]李猷:《龙诗话》,见马卫中、潘虹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