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间架与比较批评:浦江清的词学研究
2025年09月26日
中国间架与比较批评:浦江清的词学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傅宇斌
现代词学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达到成熟的时期,刘扬忠曾从六个方面说明了三十年代现代词学的成熟[1]。
不管是所谓的体制内或者体制外词学家,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词学研究也都达到了一个高潮。体制内有以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现代三大词学家为代表的词学家群体,体制外有胡适、俞平伯、胡云翼、浦江清为代表的词学家群体。当前学术界对体制内词学家关注稍多,而体制外胡适、俞平伯、胡云翼也得到较多关注。龙榆生的研究这几年虽然逐渐增多,但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他所鼓吹的词学三方面,也并没有得到很深入的讨论。体制外则浦江清的词学研究具有启发性。本文着重讨论浦江清的词学。
浦江清(1904—1955),江苏松江人(今属上海)。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西洋文学系,同年进入清华研究院任陈寅恪先生助教,后升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昆明,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浦江清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1946年,浦江清随西南联大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此后,浦江清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1957年逝世。浦江清学术成果并不算多,然而他学术渊博精湛,在清华大学时期,即与朱自清齐名,时人誉为“清华双清”。他的一些学术论文如《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证》、《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等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少有的精品之作[2]。
尽管浦江清成果数量不多,然而在其学术论著中,仍以词学方面的研究多一些,有些学者也发现了他的词学研究的某些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浦江清一生词学历程的梳理,试图总结出浦江清词学研究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