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自本世纪以来,学术界不断致力于建立中国特色文论,并不断回避或批判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搬用西方理论的做法,几乎达到胶柱鼓瑟的地步。然而十几年的反思并没有根本上解决“失语症焦虑”。对于这种刻意的回避,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谁占有了话语权,而是谁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82]。
民国的学者也并非没有这种焦虑,有的学者鼓吹“全盘西化”,而鲁迅、陈寅恪等人坚持中华民族的自信力和中华文化的创造力。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说:“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者,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83]
浦江清作为陈寅恪先生的高足弟子,他的词学研究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可以是陈寅恪学术思想的实践者。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浦江清研究或者讲解词学,一方面大量地运用中国传统考据学的方法,或考作者,或考时代,或考出处,或考他人错讹,材料丰富,考证周密;一方面对于传统诗词文体的主题、题材的沿袭以及各种文体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细心的梳理;另外一方面广泛地运用西方文学中的各种理论,或以阐发,或以印证,或以比较,对于我们理解传统诗词的特点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这三方面的操作也是交渗在一起,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如果非要有所区分,前面两点正是他对传统中国方法的坚持,或者说是他自己所提出的“中国间架”不能抛弃,而后一点也是他所热衷的“比较文学史”的批评方法。浦江清并没有试图建立理论体系,但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在整个现代词学史上都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注释】
[1]刘扬忠:《二十世纪中国词学学术史论纲》,《暨南学报》2000年第6期。
[2]傅璇琮:《清华学风应作进一步具体探索》,载《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3]浦汉明:《浦江清先生年谱(简编)》,载浦江清著,浦汉明编:《浦江清文史杂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4]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九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64页。
[5]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九册,第196页。
[6]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九册,第213页。
[7]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九册,第216页。
[8]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九册,第227页。
[9]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九册,第317—318页。
[10]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十册,第224页。
[11]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十册,第324页。
[12]朱自清:《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全集》第十册,第461页。
[13]可参见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一书。
[14]按:当时英国文艺界“新批评派”的开创人物瑞恰慈和燕卜逊均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浦江清或受此二人影响,另浦江清1933年游学英国,对英国批评界有所深知,观其《词的讲解》中引英国牛津大学文学教授Mackail观点可知。
[15]比较文学研究进入中国学界以1930年代为热潮,可参看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王庆德:《读浦江清〈词的讲解〉和朱自清〈诗多义举例〉》,《贵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7]《诗言志》篇初以《诗言志说》为题发表于《语言与文学》,中华书局1937年6月印行。《比兴》篇初以《赋比兴说》为题发表于《清华学报》第十二卷第三期(1937年7月)。
[18]朱自清:《诗言志辨》,载《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218页。
[19]朱自清:《诗言志辨》,载《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276页。
[20]浦汉明:《浦江清先生年谱(简编)》,第265页。
[21]浦汉明:《浦江清先生年谱(简编)》,第265页。
[22]孙玉蓉:《俞平伯年谱》,《俞平伯全集》附录,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475页。
[23]孙玉蓉:《俞平伯年谱》,《俞平伯全集》附录,第480页。
[24]浦江清:《致陆维昭函》,载浦江清著《无涯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25]曾大兴撰有《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一文,认为浦江清是科学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虽非尽讹,但也不无穿凿之处,如论浦江清对王国维自沉之认识比陈寅恪所说“似乎更有说服力”即可商榷;再如论王国维“‘真不真’之说是一种历史批评,而‘隔不隔’之说,则是一种美学的批评”,似亦曲解了浦氏的文意。该文刊于《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6]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载《浦江清文史杂文集》第6页。
[27]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第7页。
[28]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载《静庵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王国维遗书》本,第965页。
[29]可参看康德著,何兆武译:《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0]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第12页。
[31]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第14页。
[32]浦江清联大时期所授课程可参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合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三卷《教学科研》,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3]浦汉明:《浦江清先生年谱(简编)》,第274页。
[34]可参看高峰:《唐五代词研究史稿》第六章《民国时期的唐五代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另此书并未提及浦江清对李白、温庭筠词之研究。
[35]詹锳先生1944年作有《李白〈菩萨蛮〉、〈忆秦娥〉词辨伪》,刊于《真理杂志》第一卷第一期,与浦江清此文恰同时发表。詹先生亦从五个方面考证李白词为伪作,第二点说《菩萨蛮》曲名出于晚唐,显与任二北考证不符,第五点通过李白之行踪判断李白词真伪,此系创见,其他三方面均见诸浦江清论述中。
[36]浦江清:《词的讲解》,载《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3页。
[37]俞平伯:《今传李太白词的真伪问题》,载《俞平伯全集》,第366页。
[38]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13页。
[39]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16页。
[40]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41]当代一些词选和鉴赏辞典也多用“玉阶空伫立”,而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1962年中华书局本则作“玉梯空伫立”,与浦江清意正相同。
[42]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17页。
[43]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18—119页。
[44]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25页。
[45]俞平伯:《读词偶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46]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47]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26页。
[48]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26页。
[49]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27页。
[50]张惠言:《词选》卷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
[51]张惠言:《词选》卷一。
[52]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38页,又:浦江清此论显为针对谭献读者接受理论而发,谭献云“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谭献承认读者阐释的主动权,浦江清这里则讨论读者解读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当是对谭献理论的补正。
[53]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52页。
[54]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53页。
[55]如汤显祖评《梦江南》(千万恨),毛先舒评《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谭献评《南歌子》(似带如丝柳),李冰若评《南歌子》(手里金鹦鹉)等词源于乐府,参见史双元编《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
[56]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51页。
[57]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68页。
[58]俞平伯:《读词偶得》,第15页。
[59]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50页。
[60]俞平伯:《读词偶得》,第16页。
[61]可参看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华钟彦:《花间集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5页。
[62]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44页。
[63]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48页。
[64]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51页。
[65]浦江清:《词的讲解》,《浦江清文录》第155—156页。
[66]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上编专论歌妓制度与宋词之关系,见该书第31—17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尊明、甘松合著:《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第四章专章论述唐五代词与唐五代城市文化,见该书第107—154页,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67]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第6页。
[68]胡适:《词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69]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70]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第66页。
[71]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第94页。
[72]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第150—151页。
[73]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前言第13—14页。
[74]民国时期的辛弃疾研究可参看朱丽霞:《20世纪辛弃疾研究的回顾与理论思考》,《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75]参见胡云翼:《宋词研究》第十二章,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
[76]顾随:《倦驼庵稼轩词说》题记,载《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页。
[7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初印本和196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定本。本文依上海古典出版社2007年重版1962年本。《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一文初印本亦附,1962年本系修订旧稿而成,则邓广铭作此文当与浦江清讲授中国文学史同时,修订稿与旧稿或有不同,然而与本文比较影响不大。
[78]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第145页。
[79]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第145页。
[80]浦江清:《词曲探源续录》,载《无涯集》,第62—68页。
[81]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第56页。
[82]胡晓明:《略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
[83]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4—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