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综上,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从近代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延续将近百余年,而尤以近现代之交及“五四”前后表现得最为明显。而所谓“转型”,并非西方文学批评完全替代中国文学批评,而是中国本土文学批评通过文化视野的调整,通过比较、认同、阐发、互释、互证、整合、重构、修正等诸多方式,以及对不同文化间差异性或不可通约性的深度追问,进入到更为广阔的理论自觉与批评自觉中。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向现代文学批评文体的转化与迈进,并非完全是西方强势文学批评强制同化的结果,更是中国本土文学批评文体在同化与顺应的文化与文学批评运演结构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批评适应力的运动过程。当然我们还必须在审视此一批评文体转型过程时更深入反思这样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扩张中,以生命体验为底里,以整体直觉为依托去参证和感悟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中国传统诗性批评智慧,以及由此诗性批评智慧而形成的在判断力与想象力、理智与情感、普遍知识与瞬间体验的相结合中去把握事物内在的关联性、有机性、整体性的思维特质,是否会由于这种现代性扩张所带来的技术主义或思辨主义倾向而遭到贬损?中国文学批评中哲学思维、历史意识和文艺批评方法的辩证互动、沉潜默识和相互涵摄的理论特质,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的形而上的人文蕴涵的承载与形而下的现象阐释的有机融合会是否由此而遭到摒弃?这正是当下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者必须直面的严肃的学术问题。
(本文原载《华中师大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学批评”栏目2013年2月22日全文刊发)
【注释】
[1]参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载《二十一世纪》2004年2月号。
[2]梁启超:《〈小说丛话〉序》,《新小说》社,1906年版。转引自黄霖等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74页。
[3]梁启超:《〈小说丛话〉序》,《新小说》社,1906年版。转引自黄霖等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74页。
[4]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引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1页。
[5]Denton,Kirk A,ed.Modem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Writings on Literature 1893—1945,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7。
[6]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王国维遗书》第十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7]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自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8]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9]朱光潜:《谈书评》,《朱光潜全集》卷8,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10]李健吾:《答巴金先生的自白》,《李健吾批评文集》,郭宏安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11]朱光潜:《中国文学之未开辟的领土》,《朱光潜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12]《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12卷1号,1921年1月。
[1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拓荒者》1卷3期,1930年3月。
[14]唐沅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15]曹毓生:《鲁迅文艺批评文体的特色》,《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5期。
[16]《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集》“序言”,王焕镳编注、胡伦清校订,南京:正中书局,1936年。
[17]龙榆生:《研究词学之商榷》,《词学季刊》第1卷第4号第1页,1934年。
[18]郭绍虞:《文气的辨析》,《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
[19]徐中舒:《静安先生与古文字学》,《文学周报》第5卷第1—4期(合订本),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22页。
[20]李长之:《王国维文艺批评著作批判》,《文学季刊》创刊号,第228页,1934年1月。
[21]朱光潜:《诗论》“后记”,《朱光潜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页。
[22]朱光潜《诗的显与隐》一文,原载《人间世》1934年第1期。引自《朱光潜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