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抗战史事的组剧《四声雷杂剧》

二、反映抗战史事的组剧《四声雷杂剧》

《四声雷杂剧》,为《还朝别》、《鸩忠记》、《新牛女》和《二十鞭》四种单折杂剧之合称,成都中西书局排印本,一册,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1943年12月)初版发行。

首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十一日(1942年1月11日)黄炎培《题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1940年7月)作者《自序》。末有于右任《跋》。

黄炎培《题辞》中云:“渡江八千君最贵,挟笔兵间回壮概,仲连东滔已无海,信国北歌犹有气。腐心还朝别,硬骨鸩忠记,自余怒骂杂嬉笑,碧碎山河红血泪。”作者《自序》述创作情况与宗旨云:“四月既迈,蜀雾敞霁,敌人谓之轰炸节。余寓乐山,未能远市,旦夕闻警,即扶老携幼,窜伏林莽间,与毒蚊酷日冷蛩寒露周旋。往往相顾惨笑,不复作人间想。而物价涨如怒潮,乐山担米百金,在川省为最贵。余俭朴如汉文帝,仍不能自给。则庖去鱼腥,儿绝饼饵,夜不烛,习无禅之定,盖平生所未有也。然余虽处此危疑愁困之中,而犹能引商刻羽,调麋弄翰,乃至游神高眇,宛转谐谑,以为此孤媚寂赏之文若干篇。呜呼!是诚不自知其何心矣。曩栖海上,二三子嗜歌昆剧,余偶填一曲,辄为叹赏,今二三子者,已自忘其种姓,列名于巨憝大逆之后。使吾文而传,传而至沪,二三子歌之,鲠于咽,濡于背,翩然来归,若高陶焉者,则吾文为不虚云。”从中可知此剧创作于四川乐山,是作者由于日军全面侵略中国而从上海逃难到四川之后所作,其生活之艰难、处境之危险真切可感;亦可见作者在剧中寄托的强烈民族情感和坚定抗战意志,对于投降叛国者、认贼作父者予以严厉谴责。洪惟助主编《昆曲辞典》“四声雷”条有云:“作者所说之‘二三子’,为指编《昆曲集净》之褚民谊等人。此剧为抗战时期仅有之几部昆剧剧本之一。”[10]对此剧之内容、人物、时代与戏剧史价值进行了简要评价,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