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刘、吴、王三人中,刘毓盘年辈最高,吴梅、王易年龄相若而为后辈。三人之间也都有交集,吴梅青年时期曾与刘毓盘苏州唱和,两人在北京大学又曾共事,192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国文学会”,刘毓盘、吴梅、王易三人都为会员,后来王易任教中央大学,又与吴梅同事[17]。这种奇妙的三角关系大概可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词学渊源。刘毓盘词史写作最早,肇始于1915年任教浙江省第二中学时期,其时为教学用,撰写了《中国文学略》一书,其中《词略》部分简述历代词史之发展,虽极简,纲维已就。1919年任教北京大学以后,授词史课程,故其初以讲义排印,后屡经修订,于1931年由其弟子曹聚仁、查猛济等人斥资出版。吴梅授词学则始于东南大学任教时期,其《词学通论》1927年排印出版,1933年正式出版。王易授词学又晚于吴梅,其《词曲史》完成亦在《词学通论》后,故三书虽不能一以后出转精律之,但三种词史著作之间的先后承继关系也是显然的。因而我们也可以认为,刘毓盘的《词史》确有导夫先路的作用。
通过论述,我们也可以知道,刘毓盘此著并非草创。刘毓盘1927年去世,此年仍笔耕不辍,可以想见,《词史》此书亦是屡经改定,时间长达12年。有学者更多地认为它是一种大学讲义[18],但其实不然,《词史》实精心结构而成,有词史之源流、演变,亦有词人心迹之托属。应当说,在新旧词学交替之际,《词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是那个时代优秀的词史著作。
【注释】
[1]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8页。
[2]周勋初:《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巩本栋编:《中国现代学术演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3]秋蓬:《词籍介绍》,《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开明书店1933年印行。
[4]刘毓盘:《词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6页。后文引自《词史》者不另注。
[5]如张宏生先生有《师承授受与浙西立派——曹溶与吴陈琰》,陈雪军有《论曹溶的词学观及其在浙西词派中的地位》文都讨论了曹溶的词学地位问题。前文载《古典文献研究》2008年总第十一辑,后文载《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6]姜亮夫:《“词”的原始与形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73页。
[7]参见拙文《刘毓盘先生学术年表》,刘毓盘《词史》附,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21页。
[8]李冰封、唐萌孙:《梁遇春致石民信四十一封》,《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4期。
[9]参见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第九章《离合于浙常二派之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04页。
[10]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页。
[11]参见刘扬忠:《二十世纪中国词学学术史论纲(上篇)》,《暨南学报》2000年第6期。
[12]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2005年版,第39页。此节中引此书者,不另注。
[13]参见薛玉坤:《吴梅与清季民初词坛宗尚关系发微》,《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4]参见严迪昌:《吴瞿安先生的词与词学观》,《词学》第十六辑,2005年12月。
[15]关于王易词学研究,胡迎建《王易的诗学观和词曲观》一文有所介绍,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可参看。
[16]王易:《词曲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后引此书者不另注。
[17]参见马晴:《民国学者王易著述年表》,《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2期。
[18]如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即持此论,参看该书第四章《“文学”如何“教育”——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