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肋骨骨折

一、肋骨骨折

(一)概述

肋骨骨折在交通事故损伤中较常见,往往为多发性肋骨骨折,常伴有血气胸等。

以肋骨骨折定残的鉴定意见争议较多,主要原因是影像学的方法、被检查人的体位等均可影响检查结果,另一个原因是对阅片意义不一致。影像学检查有CT扫描(见图14-1)和X线拍片(见图14-2)。

图14-1 肋骨骨折三维CT片

图14-2 肋骨X线片

(二)技术规范

1.《法医临床检验规范》(SF/Z JD0103003—2011)

4.6 胸部检查

4.6.2 肋骨骨折:检查呼吸是否平稳,胸廓外观有无畸形,胸廓活动度是否两侧对称,胸壁有无压痛及压痛的部位,是否有胸膜摩擦感,胸廓挤压征是否阳性,听诊是否有异常呼吸音及胸膜摩擦音。行胸部正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X线摄片,胸部CT横断面扫描,必要时可行CT薄层平扫+图像重组,明确肋骨有无骨折及骨折的数量。

注意区分肋骨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若在损伤早期难以明确时可以在伤后2~3周待骨痂出现后复摄X线片或者CT片,观察是否有动态变化。若为单根肋骨骨折需注意是否伴有移位。

2.《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实施规范》(SF/Z JD0103006—2014)

4.6 肋骨骨折

4.6.1 影像学检验方法

4.6.1.1 常用影像学技术为X线摄片、CT扫描及肋骨CT图像重组。X线摄片包括肋骨后前位、左或右前斜位。肋骨CT选择轴位扫描,必要时可选择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组(CPR)等图像重组技术。

4.6.1.2 肋骨X线摄片及CT扫描均应在屏气状态下进行。

4.6.1.3 肋骨后前位X线摄片时,被鉴定人直立于摄片架前,面向影像板或射线接收器,两足分开,头稍抬高,两肘弯曲放置于臀部,两臂及肩部尽量内转,避免肩胛骨影像与肋骨重叠。肋骨(左、右)前斜位摄片时被鉴定人直立于摄片架前,面向影像板或射线接收器,两足分开,头稍抬高,摄片时两肘部弯曲并将两手背放置于臀部,手臂及肩部尽量内转,将身体向摄片侧转45度,使胸腋部靠近影像板或射线接收器。以上检查X线中心均对准胸4椎体。

4.6.2 影像学认定原则

影像学认定原则为:

a)须有明确的胸部外伤史;

b)必要时需观察影像学随访检验结果;

c)多种影像检验技术之间可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应综合分析相关影像学资料;

d)应注意鉴别CT重组图像可能存在的因人为或设备因素造成的伪影。

【伤残等级评定要点】

1.有胸部外伤史,并且造成多发性肋骨骨折。要有病历资料证实,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手术记录、影像学检查等。

2.影像学检查:已确诊肋骨骨折存在,如X线片证实肋骨骨折部位及根数。

3.必须按照《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实施规范》(SF/Z JD0103006—2014)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

4.须对被鉴定人作胸部影像学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的同时,也核实被鉴定人提供的病历资料的真实性。

5.肋骨骨折畸形愈合是指肋骨骨折愈合后对位对线不良。

6.注意区分肋骨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

7.鉴定时机:伤后120日。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