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生理

一、解剖生理

(一)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被膈面上的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肝左叶小而薄,肝右叶大而厚。我国成年人肝重量男性为1154g~1447g,女性为1029g~1379g。位于右上腹部,上界平右第五肋间,下缘不超过肋弓。分左、右两叶,有着非常丰富的高血流供应,质软而脆。

肝的功能极为复杂,它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目前已明确的肝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泌胆汁:每日持续不断地分泌胆汁600mL~1000mL,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

2.代谢功能:食物消化后由肠道吸收,吸收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肝脏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在糖代谢过程中,肝脏能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内。当血糖降低时,又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入血液,以调节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肝脏主要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脱氨和转氨作用。肝脏还参与维生素代谢,如胡萝卜素酶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并还具有储存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D、E和K等功能。

3.凝血功能:肝脏是合成或产生多种凝血物质的场所。除合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外,还产生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Ⅺ和Ⅻ。另外,储存在肝内的维生素K对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合成是不可缺少的。

4.解毒作用:肝脏可通过分解、氧化和结合等方式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物或外来的毒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起到解毒的作用。

5.吞噬或免疫作用:肝脏通过枯否氏细胞的吞噬作用,将细菌、色素和其他碎屑从血液中除去,并参与相应的免疫反应过程。

6.造成和调节血液循环:肝内有铁、铜及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因素,故间接参加造血。肝脏本身储藏大量血液,在急性出血时,能输出相当量的血液,以维持循环血量的平衡。

(二)肝外胆道系统

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输胆管(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这些管道与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

1.胆囊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长犁形,长8cm~12cm,宽3cm~5cm,容量40mL~60mL。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其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易于分离;下面覆以浆膜,并与结肠右曲和十二指肠上曲相邻。胆囊的位置有的较深,甚至埋在肝实质内,有的胆囊各面均覆以浆膜,并借系膜连于动脉窝,可以活动。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分。

胆汁产生于肝细胞,由胆管排出。在空腹期间,大部分胆汁进入并贮存于胆囊中。餐后,浓缩的胆汁从胆囊排入肠道,以助消化吸收。胆囊黏膜有很强的浓缩功能,胆囊胆汁中的水分随着Na+及Cl-的吸收而被吸收,胆囊胆汁的总固体量的浓度可比肝胆汁的总固体量高出10~20倍。

2.肝管与肝总管

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之后即合成肝总管。

3.胆总管

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长4cm~8cm,直径0.6cm~0.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