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脊柱损伤
(一)损伤发生机制
1.屈曲型损伤: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椎体楔形压缩骨折,骨折可发生于脊柱的所有节段。椎体楔形骨折多发于第十胸椎至第二腰椎段,其损伤机理是屈曲压缩和轴向压缩的共同作用。如肩背部受重物砸伤,使椎体前方压缩,椎体楔形变。在车祸发生时,如果人体处于屈曲暴跌姿势,因力主要作用于椎体前缘而不是在椎体,容易导致椎体楔形骨折。腰肩斜跨式安全带可防止躯干向前屈曲运动,可有效地预防椎体楔形骨折。
2.垂直压缩型:当人体高空坠落以足跟和臀部着地,或站立时头顶部受到重物压砸时,脊柱承受轴向的垂直力,引起脊柱垂直压缩型损伤。当加速度很大或应力载荷更直接地作用于椎体时,产生椎体终板骨折,椎间盘突入椎体中,椎体粉碎骨折。
3.旋转型损伤:旋转屈曲损伤可见于矢状面或冠状面的损伤,包括后柱损伤、横突骨折和非对称性前柱损伤。旋转压缩损伤,在轴向旋转载荷产生椎体侧方压缩骨折,常合并对侧旋转损伤。此类损伤多发生于胸腰段,常并发肋骨和横突骨折。
4.屈曲分离损伤:是轴向旋转载荷,从后方作用至前纵韧带。此型损伤产生前柱压缩,而后中柱产生张力性损伤。此种损伤多见于汽车安全带损伤,当躯干为安全带固定,突然刹车头颈及躯干上半身向前屈曲发生颈椎或胸椎骨折脱位。
(二)脊柱骨折分类
1.依据骨折的稳定性分类
(1)稳定性骨折:轻度和中度的压缩性骨折,脊柱后柱完整。
(2)不稳定性骨折:脊柱三柱中二柱骨折,如屈曲-分离损伤累及后柱和中柱骨折;爆裂性骨折:中柱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有潜在神经损伤,属于不稳定性;骨折-脱位累及脊柱三柱的骨折脱位常有神经障碍症状。
2.依据骨折形态分类
(1)压缩性骨折:椎体前方压缩楔形变。压缩程度以椎体前缘高低占后缘度的比值计算。分度为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之比:Ⅰ0为1/3,Ⅱ0为1/2,Ⅲ0为2/3。
(2)爆裂骨折:椎体呈粉碎骨折,骨折块向四周移位,向后移位可压迫脊髓、神经,椎体前后径和横径均增加,两侧椎弓根距离加宽,椎体高度较小。
(3)撕脱骨折:在过伸、过屈位损伤时,在韧带附着点发生撕脱骨折,或旋转损伤时的横突骨折。
(4)Chance骨折:经椎体、椎弓及棘突的横向骨折。
(5)骨折-脱位:脊柱骨折并脱位,脱位可为椎体的向前或向后移位并有关节突关节脱位或骨折。脱位亦可为旋转脱位,一侧关节突交锁,另一侧半脱位。
(三)颈椎损伤
1.高位颈椎骨折、脱位较少见。如车祸中翻车时,颈部着地易造成环枢椎骨折脱位;头顶部受重物打击时易造成环椎弓骨折或其他椎体纵向压缩骨折,甚至爆裂骨折。
(1)寰椎骨折:颈及后枕部疼痛,颈强,不能做旋转及屈伸活动,常伴有脊髓损伤。
(2)寰椎脱位合并齿状突骨折:多伴有高位截瘫,甚至突然死亡。
(3)齿状突骨折:伤后颈部疼痛,颈前凸消失,活动受限,可伴有脊髓损伤症状。开口位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薄层CT或螺旋CT显示更清晰。
(4)寰椎和齿状突骨折、脱位:局部压痛,颈强直,前脱位者无脊髓神经损伤,后脱位者可伴有脊髓损伤症状。X线摄片、CT检查可确诊。
2.低位颈椎骨折、脱位较少见,多为头部受到冲击、碰撞所致,常发生在颈5~6椎体,骨折脱位后损伤神经常导致高位截瘫。如高速行驶汽车突然刹车或停驶时突然开动,坐定的乘客因惯性作用,头部继续向前或向后摆动,使颈部产生过屈及过伸运动造成了过伸屈联合损伤。
(1)颈椎椎体压缩骨折:多为外力过度垂直压缩及屈曲损伤。颈椎棘突向后凸出,头屈而不能伸,用两手捧腮,头向各方活动均受限,椎体压缩成楔形或粉碎,碎片常可穿进椎管压迫脊髓而引起截瘫症状。
(2)颈椎关节脱位:颈椎上、下关节突呈交锁,多伴有脊髓损伤,合并截瘫,X线正侧位及斜位摄片可明确移位方向。必要时作CT检查。
(3)颈椎骨折、脱位:常引起脊髓损伤,合并截瘫。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移位方向,但有些病人可因自动复位而在X线片上显示不出来,但MRI可有改变。
(四)胸腰椎损伤
胸、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好发于脊柱胸腰段,即胸11、12和腰1、2,屈曲型损伤远多于伸直型损伤。
1.椎体压缩性骨折:局部肿痛、压痛、叩击痛,屈曲型骨折可见后凸畸形,腰部活动障碍。
2.附近骨折:局部疼痛、压痛、活动障碍。X线斜位片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
3.胸腰椎骨折、脱位:局部疼痛、隆凸、压痛明显,有纵向叩击痛,常伴有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