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血迹形态

四、血迹形态

血迹形态受到血液自身的物理性质以及外界因素的双重影响。血迹形态先用肉眼进行观察,估计出它的物理特点,包括大小、形状、分布、场所和浓度,再进行分类。

(一)滴落状

是指血液呈自由落体运动于载体上形成的血迹。滴落状血痕的血量多为0.05mL~0.5mL,其形态与血滴和载体接触时的角度直接相关:血滴垂直接触时,血痕呈圆形或类圆形;血滴斜向接触时,血痕呈椭圆形。运动状态下的滴落状血痕在运动方向一侧有溅散状的血痕,其大小和范围与运动速度、滴落高度和血量大小成正比。一般情况下,从0.1m高处垂直滴落于较光滑地面时,血痕呈圆滴形,周边较平或稍有突起呈细小锯齿状;从0.5m高处垂直滴落时,血痕周边呈明显锯齿状,有较大的突起;从1m高处滴落时,血痕周边有细小血点溅出,呈惊叹号状或线条状;随着高度的增加,血痕面积增大,其周围溅出的血点越长。据此,可以估计受伤出血时伤口距地面的高度,从而分析受伤当时的姿势和体位,如判断受伤时是卧位还是立位等。受伤后行走或转移伤后死亡的尸体时,人体在运动中血液从伤口处滴落,则可形成一边平整光滑一边带锯齿状的圆形或椭圆形血痕,锯齿状突起的一侧指示为行走方向。

(二)流注状

是指血量集积较多时血液受重力的影响,沿着载体从高位流向低位时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流注状血痕形态呈条柱形,其上端血液聚集较膨大,中间变细,下端血量多而变粗。尸体衣服或皮肤上的流注状血痕,可反映受伤时的体位,如从颈向胸部流注,表明受伤时为立位或坐位;从颈前向颈后流注,说明受伤时呈仰卧位等。

(三)喷溅状

是指人体动脉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迹,其喷溅的动因是动脉血压驱使。平面载体上,典型的喷溅状血痕形态为在一定面积内均匀的圆点状分布的血迹,其面积的大小与破裂的动脉管径成正比,而与喷溅的距离成反比。当出血量较大时,喷溅状血痕常伴有沿重力方向的流注状血痕;当喷溅方向与平面载体非成直角时,血痕呈椭圆形且其长度与其夹角的大小成反比;因心脏呈节律性的收舒,故有时可见到间断的、成组的喷溅状血痕,后形成的血痕较前形成的血痕高度更低、距离更近。血液从小动脉喷射而出落在物体上形成喷溅状血痕,呈惊叹号状,其尖端为喷射方向。有喷溅状血痕的部位,通常指示为受伤的位置,有时可见向四周喷溅。

(四)抛甩状

是指沾血的物体运动时在载体上留下的血迹,其最常见的运动方式呈弧形,如挥动沾血的器械、摆动出血的肢体等。典型的抛甩状血痕的形态特点为血迹呈弧形线分布,其弧线的起点血迹多为圆形,而逐渐变为椭圆形。弧线的长短与沾血量的大小、运动的幅度以及运动力量的大小成正比。

(五)溅落状

是指物体碰撞在表面有血液之处或者表面沾血的物体与其他物体碰撞时向四周溅散所形成的血迹,如物体打击出血的创口、出血的肢体坠落与地面发生碰撞等。溅落状血痕的形态特点表现为:血迹溅开初始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力的方向)相反,但其分布可因血量及打击力量等而成角分布;血痕多呈椭圆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溅落状血痕的大小与碰撞处血量的大小成正比而与碰撞力量的大小成反比;其溅落的范围与碰撞处血量的大小、碰撞力量的大小成正比。枪击头部所引起的回溅状血痕属于溅落状血痕的一种特殊形式。

(六)擦拭状

是指沾血的物体以碰撞、触摸、擦蹭等运动方式直接与载体接触所形成的血迹。受沾血物体的形态、血量的大小、载体的形态以及接触的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擦拭状血痕的形态极不规则。通常面积较大、浓淡不均、界限不清,其间可见平行的线条状痕迹,如受伤死亡后的尸体被拖拉即可形成大面积擦拭状血痕。

(七)转移状

是指沾血物体的特殊形态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在载体上所留下的血迹。转移状血痕通常是指血手印(包括血指印、血掌印、血手套印等)和血足印(包括血足掌印、血鞋印)。凶手手指沾染血液,可在门框把手、凶器柄上形成血手印;鞋上沾血可形成血鞋印;凶器上沾血抛于地面上可形成凶器印;尸体上有血,在其躺卧或移尸时停留处形成血头印、血臀印、四肢印痕等。对分析案情有重大意义。有人将有认定物体价值的特殊形态的血痕也视为转移状血痕,如沾血的毛衣在人体皮肤上所留下的花纹血迹。本质上转移状血痕是擦拭状血痕的一种特殊形式。

(八)浸染状

是指血液在有吸附性的物体(如衣物、纸、土等)上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浸染状血痕是人体创口出血浸染相应部位的衣着所致。浸染状血痕呈均匀扩散状并有一定的面积;受出血量、体位以及被浸染物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而无固定形态。

(九)稀释状

是指血液被其他液体混合后形成的血迹。最常见的稀释血液的液体是水,最常见的稀释方式是用水或沾水的物体冲洗血迹。稀释状血痕色泽淡红,其中间颜色有时较周围颜色稍深。

(十)堆积状

也称为血泊,它是指具有一定体积的血液聚集所形成的血迹。血泊的形态与形成的时间、出血量、血液聚集方式以及载体的吸附性等因素直接相关。血泊通常为类圆饼形,具有较明显的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当血量较大且未完全干燥时,因重力和沉析的作用,可见到血泊中血清和有形成分分离所形成的中间暗红、边缘淡黄的特点。血泊处表明受伤出血后曾在此处停留一定时间。常见于现场尸体躺卧处,也见于移尸过程停留处。根据血泊大小可估计出血量,进而分析伤后能否立即致死或能否有一定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