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生理
足是人体负重、行走和缓冲震荡的结构。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每足有5个足趾,第一趾仅有2节,其他各趾均有3节。趾骨与跖骨形成关节,跖骨与跗骨也形成跗跖关节。
(一)足骨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与下肢支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跗骨几乎占据全足的一半。
跟骨是足部骨骼中最大者,位于距骨下方,呈不规则长方形,前部窄小,承托距骨,后部宽大,形成足跟部的隆起。跟骨与距骨纵弓的后臂,以负重为主。通过距跟舟关节可使足有内收、内翻或外展、外翻的作用,以适应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足底是三点负重,足跟负重约50%,第一趾和小趾球部(相当于跖骨头处)联合负重约50%。
2.跖骨: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粗大。每一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相接。
3.趾骨:共14块。(拇)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二)足弓
足弓是由跗骨与跖骨借韧带、关节连结而成,足弓可分为内、外侧纵弓及横弓。足弓是人体直立、行走及负重时的装置,其弹性能缓冲地面对身体所产生的震荡,同时还有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
1.内侧纵弓:较高,由跟骨、距骨、足舟骨、第1~3楔骨和第1~3跖骨及其间的连结共同构成。主要由距骨后肌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足底方肌、足底腱膜及跟舟足底韧带结构所维持。
2.外侧纵弓:较低,由跟骨、骰骨、第4、5跖骨及其间的连结共同构成。主要由腓骨长肌腱、足底长韧带及跟骰足底韧带等结构所维持。
3.横弓:由骰骨、第1~3楔骨、第1~5跖骨的基底部及其间的连结共同构成,又可分为横弓前部及横弓后部。主要由腓骨长肌腱、胫骨前肌腱及(拇)收肌横头等结构所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