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异常。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是引起心律失常的最常见病因,心肌缺血、缺氧、炎症、损伤、坏死和瘢痕形成等均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从而产生相关心律失常,称为器质性心律失常。
因交通事故致心脏损伤而引起的器质性心律失常包括:(1)期前收缩;(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5)心房颤动;(6)心房扑动;(7)房室传导阻滞;(8)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一)过早搏动
过早搏动是指比基本心律提早出现的异位搏动。早搏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室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房性早搏。
临床表现:早搏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心悸、胸闷、恶心等不适,尤以频发早搏时较明显。
心电图特点:
1.房性早搏
(1)提早出现异于窦性P波的房性P(P′)波。
(2) P′-R间期≥0.12s。
(3)大多代偿期间不完全。
(4)可有房性融合波。
(5) P′波后可有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称室内差异性传导)。
(6)常见下列类别:
1)房性早搏未下传,即P′波不能下传。
2)多源性或称紊乱性心房律,即同一导联P′波形态多变,联律间期不固定(差别>0.008s)。
3)插入性房性早搏,即房性早搏插入正常窦性心律之间。
4)房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
2.房室交界性早搏
(1)提早出现QRS—T波群,其形态与窦性基本相同,但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者可有变异,其前无窦性P波。
(2)如有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之前或后,其P′-R间期<0.12s或R-P′间期<0.20s。
(3)大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3.室性早搏
(1)提早出现QRS波,其前无P波。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
(3)T波方向与QRS波的方向相反。
(4)常有完全性的代偿间期。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当异位兴奋灶自律性进一步增高或连续折返激动时,突然发生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早搏。
临床表现:发作时症状有心悸、焦虑、紧张、乏力,甚至诱发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晕厥或休克等。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和有无心脏病变等。
心电图特点:
1.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由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窦性P波组成的心动过速,频率120~180bpm。
(2)P波在QRS波之前,P-R<R-P间期。
(3)突发突止,常短阵出现。
(4)与窦性心动过速不同之处在于窦性心动过速并非突然发作和中止,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只能使窦速的心率减慢,而不能中止。
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慢快型
1)P′波隐匿在Ⅱ、Ⅲ导联,常致“伪S波”,V1,QRS波的终末部,常致“伪r波”。
2)P′波常位于QRS波终末,P′-R>R-P′。
3)QRS波为室上性,心率140~220bpm,心率绝对规则,诱发早搏的P′-R延长。
4)起止突然,按压颈总动脉窦可中止其发作。
(2)快慢型
1)P′波在Ⅱ、Ⅲ、aVF中倒置或呈双向,在V1直立。
2)P′波位于QRS波之前,P′-R<R-P′。
3)QRS波多呈室上性,心率100~150bpm,心率绝对规则,诱发早搏的P′-R无延长现象。
4)不易自然中止。
3.房室间折返性心动过速
(1)顺向型
1)心室率快达200bpm,心律绝对整齐,QRS波呈室上性。
2)P′波位于QRS波之后,P′-R<R-P′。
3)按压颈总动脉窦能中止发作。
(2)逆向型
1)心率150~240bpm,心律绝对整齐,QRS波宽大畸形。
2)R-P′>P′-R。
3)P′波在Ⅱ、Ⅲ、aVF中倒置。
4.自主性房性心动过速
(1)心率100~180bpm,P′-P′间期常不规则。
(2)发作开始频率逐渐加速,中止前逐渐减速。
(3)QRS为室上性,P′波位于QRS波前,P′-R<R-P′。
(4)刺激迷走神经不能中止发作。
5.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心房率>100bpm。常在130~180bpm。
(2)同一导联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态的P′波。
(3)P′-P′间期不同,P′-R间期长短不一。
(4)P′波位于QRS波之前。
(5)QRS波为室上性,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或晕厥。
心电图特点:
1.普通单形性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
(2)QRS波畸形,时间>0.12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3)窦性P波与QRS无关。
(4)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2.特发性
(1)具有室性心动过速一般特征。
(2)室速连续3~90次,心室率120~250bpm(非持续性)。
(3)若发作持续30s以上,心室率150~200bpm(持续性)。
(4)心电图常见2种类型:
1)左室型:QRS波常呈右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非发作期多无室性早搏;发作时间长,往往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2)右室型:QRS波常呈左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右偏或正常;非发作期有室性早搏;每次发作<0.3s,可自行中止,可反复发作。
3.束支折返性
(1)具有室速的一般心电图特征。
(2)发作时QRS波可呈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左、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阻滞图形。
4.并行心律性
(1)具有室速的一般心电图特征。
(2)发作间歇可见并行心律。
(3)心室率200~400bpm。
(4)窦性夺获。
(5)室性融合波。
5.双向性
(1) 具有室速的一般心电图特征。
(2)发作时QRS主波极性呈交替性改变。
(3)根据QRS波形态和出现规律,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两种形态的QRS波群交替出现,但R-R间距相等。
2)两种形态的QRS波群,而R-R间距也发生交替性变化。
3)两种形态的QRS波群,同时QRS波群宽度不等,R-R间距也不等。
(四)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指心房肌出现的不协调颤动。
临床表现:轻度者可有心悸、头晕、多尿等症状。严重者影响心排血量,并发或加重心力衰竭、恶化心绞痛、甚至猝死。可并发栓塞。
心电图特点:
1.没有P波,代以f波(心房颤动波)。
2.f波频率在350~600bpm,且大小、形状不同。
3.QRS为室上性。
4.R-R间期绝对不齐。
(五)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房扑)是指快速(250~350bpm)而规则的心房激动,是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房颤)相互转变时的暂时现象。
临床表现:有心悸、气促、甚至发生心绞痛、心衰、低血压、甚至休克。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整齐、呈锯齿状的心房扑动(F)波。
2.QRS及T波基本正常。
3.F波与QRS之比一般为2∶1、3∶1,或不规则。
4.规则的F波中有时夹有少数心房颤动波。
5.心房扑动(房扑)一般分为两型:
(1)Ⅰ型房扑:1)F波频率一般为240~340bpm;2)F波连续呈尖端向下的锯齿状;3)心房调搏多能终止其发作。
(2)Ⅱ型房扑:1) F波频率一般为340~430bpm;2)F波较迟钝,凸面向上非锯齿状;3)心房调搏不能终止其发作。
(六)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所引起的房室之间传导缓慢或中断的现象。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三度。
临床表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无症状。二度Ⅰ型和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常有心悸、乏力等不适。高度、几乎完全性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取决于发病原因和心室率快慢,常有心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眩晕,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或猝死。
心电图特征:
1.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指部分室上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的房室传导阻滞,其包括: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一系列规则出现的窦性P波后,P-R间期依次逐渐延长,指导P波不能下传心室,即P波后未随之QRS波群,发生心室脱漏。
2)P-R间期延长的增量逐次递减,使R-P间期进行缩短,直到心电图脱漏时出现明显变长的R-R间期。
3)发生心室脱漏时的长R-R间期短于任何二个短R-R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一系列规则出现的窦性P波后,P-R间期相等(可正常或延长),但有周期性P波不能不下传心室,发生心室脱漏;
2)发生心室脱漏时的长R-R间期等于短R-R间期的2倍或整数倍数。
(3)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一帧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若P 波与QRS波群的传导比例>3∶1者,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若能下传心室的P波<3个,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其特点为如下:
(1)P-P间期和R-R间期有各自的规律性, P波与QRS波群无关(无传导关系)。若基本心律为房扑或房颤,则F波或f波与QRS波群无关。
(2)P波频率较QRS波群频率为快。
(3)在整帧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QRS波群缓慢而无规则,为被动出现的逸搏心律。
(七)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具有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表现:均由心律失常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室速所致,轻者在用力、惊恐、疼痛、激动时发生心悸、眩晕;重者意识丧失、抽搐、猝死。
【诊断】
Schwartz1993年提出的计分诊断标准
>4分为肯定诊断,2~3分为可能诊断。
有人认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患者在B超检查中也有异常发现,包括:(1)心室收缩早期增厚速率增加;(2)心室收缩晚期增厚速率减慢而出现平台期,有时可出现次峰。
(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系指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和功能减退而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
临床表现:轻者表现为头晕、心悸、乏力、钠减、记忆力减退等;重者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晕厥、少尿,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等。
心电图特点:
1.连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
2.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3.同时出现窦房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
4.同时出现上述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后者常为房颤、房扑或房速;
5.同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
【伤残等级评定要点】
1.有引起器质性心律失常的损伤病理基础。要有病历资料证实,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手术记录、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2.器质性心律失常已确诊,如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食管心电图描记等临床电生理检查可以定位诊断某些类型心律失常。
3.严重器质性心律失,也就是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类型如下:
(1)恶性室性早搏;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4)心室扑动;
(5)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伤前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按照标准评定伤残等级。如伤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时,需要考虑与胸部损伤直接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评定损伤参与度。
5.鉴定时机:伤后210日。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