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肩关节损伤

二、肩关节损伤

(一)肱骨近端骨折

1.肱骨外科颈骨折

由于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肢体的位置及病人原来的骨质量等因素,可发生无移位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和粉碎型骨折。

(1)无移位骨折

损伤机制:无移位骨折有两种情况,一是裂纹骨折,二是嵌插骨折。一般情况下,直接暴力常导致裂纹骨折,间接暴力由手掌向上传递,常导致嵌插骨折。

临床表现:受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瘀斑,肩关节活动障碍,肱骨近端明显压痛,叩击肘部在肱骨近端引起疼痛。

X线检查:肩部正位、腋间位摄片可明确诊断。

(2)外展型骨折

损伤机制: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用手掌着地,暴力自下向上传递,身体前倾或侧方倒地,若患肢处于外展位时,即发生此类骨折。

临床表现: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畸形,瘀斑,上肢活动障碍。局部明显压痛及轴向叩击痛。

X线检查:可确诊骨折及移位情况。

(3)内收型骨折

损伤机制: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当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力沿上肢向上传导,撞击肩部同时身体向前侧方倾倒,引起此类型骨折。

临床表现:伤后肩部肿胀、疼痛、皮下瘀斑,上臂呈内收位畸形,活动障碍。肱骨上端明显压痛,常可扪到骨折断端。

X线检查:确诊骨折及移位情况。

(4)粉碎型骨折

损伤机制:当暴力由手掌、前臂、肘、肱骨传达到关节盂及肩峰下时,由于肩峰的阻挡和身体的重力作用,发生此类型骨折。

临床表现:损伤局部疼痛、肿胀、瘀斑,上肢活动障碍。

X线检查:可发现骨折块数、大小、位置等。

2.解剖颈骨折(肱骨上端骨骺分离)

(1)损伤机制:儿童及成年人的损伤机制多因跌倒时,上肢外展及前屈、外旋及内旋等关系,暴力沿肱骨向上传导作用于骺板或解剖颈所致。肱骨上端骨骺分离多见于7~18岁;以后成人可发生肱骨解剖颈骨折。

(2)临床表现:肩关节触痛、压痛及关节肿胀,疼痛会因肩关节活动而加剧。

(3)X线检查:常规的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的情况。

3.肱骨大结节骨折

(1)损伤机制:有两种损伤机制:一是直接暴力损伤,通常由坠落过程中作用于上臂上段的直接暴力所致,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薄弱易发生此类骨折;二是间接暴力损伤,通常由于下落时上肢伸直所致,由于外旋肌肉的牵拉可导致移位。

(2)临床表现:伤后肩部外侧疼痛,活动上臂疼痛加重。局部肿胀、压痛,上臂外展不到70°。

(3)X线检查:前后位及穿胸位可以看到骨折的大结节向上移位。

4.肱骨小结节骨折

(1)损伤机制:通常由间接暴力所致。如在坠落过程中上肢内收,导致肩胛下肌强烈收缩,从而导致小结节骨折。

(2)临床表现:有小结节处的压痛,疼痛因主动外旋或对抗性外展加重。此外,被动外旋时也会加重疼痛。

(3)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

5.肱骨关节表面骨折

(1)损伤机制:通常是由于坠落时直接暴力作用于上肢外侧所致。

(2)临床表现:凹陷性骨折一般只会在肱骨活动时有轻微疼痛,粉碎性骨折则有剧痛。

(3)X线检查:常规检查可清楚地看到骨折线。凹陷性骨折通常很难判断。

(二)肩胛骨骨折

1.关节盂骨折

(1)损伤机制:一是直接暴力损伤,通常继发于一侧肩部坠落伤。二是间接暴力损伤,肘关节屈曲时的坠落伤,暴力经肱骨向上传导并在关节盂扩散;暴力牵拉肱三头肌也可导致关节盂边缘的撕脱骨折。

(2)临床表现:腋窝部肿胀,被动旋转肱骨时疼痛加重,可试出骨擦音。

(3)X线检查:可以确诊。

2.喙突骨折

(1)损伤机制:有两种损伤机制,作用于肩关节上方的直接暴力可导致喙突骨折;暴力牵拉附着于喙突的任一肌肉可导致撕脱性骨折。

(2)临床表现:常有喙突前方的压痛。疼痛随强烈内收上臂及屈曲肘关节而加重。

(3)X线检查:可以确诊。

3.肩胛颈骨折

(1)损伤机制:最常由直接作用于肩部的前、后方暴力所致。大多数病人的关节盂是完整的,如有移位,骨碎片通常向前方移位。

(2)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患肢内收,拒绝肩部任何的移动。用力推压肱骨头外侧可加重病人的疼痛。

(3)X线检查:可以确诊。

4.肩峰骨折

(1)损伤机制:通常由于向下的暴力直接作用于肩部导致。

(2)临床表现:肩峰处有压痛和肿胀,并因按压三角肌而加重。

(3)X线检查:可以确诊。

5.体部或肩胛冈骨折

(1)损伤机制:常见的损伤机制是骨折部受到直接暴力作用引起。

(2)临床表现:常有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皮下淤斑,常常内收同侧的上肢并拒绝外展。由于上肢外展超过90°时肩胛骨将会移动,因此,此动作会加剧骨折部的疼痛。

(3)X线检查:可以确诊。

(三)肩部关节损伤

1.肩锁骨关节半脱位和脱位

(1)肩锁关节的功能是使上肢抬高和外展。由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维持其稳定。

(2)损伤机制:有两种损伤机制,一是直接暴力所致,通常由于上臂内收位摔倒,或外力由肩峰向下使其与锁骨的连接分离;二是间接暴力所致,是由于上臂外展位摔倒,外力传导至肩锁关节。

(3)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疼痛、肿胀,上肢抬高和外展功能受限。

2.胸锁关节脱位

(1)胸锁关节由胸锁韧带和肋锁韧带维持稳定。

(2)损伤机制:最常见原因是外力向前推动肩关节所致。脱位可以是前脱位,也可以是后脱位。前脱位较常见。

(3)临床表现:胸锁关节处疼痛,肩关节的任何活动都可使其疼痛加重。可以触及明显的关节前脱位。可以伴有气管受压、破裂、气胸,病人可表现为呼吸困难。

3.肩关节前脱位

(1)损伤机制:在外展并外旋上臂时,前关节囊和盂肱韧带破裂。肩关节前脱位包括喙突下、盂下和锁骨下脱位。

(2)临床表现:肩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上臂外展内旋畸形。肱骨头向前脱位,肩峰特别突出形成典型的方肩。可触及肩峰下有空虚,从腋窝可摸到前脱位的肱骨沟。

4.肩关节后脱位

(1)损伤机制:内旋的暴力是其中之一,如当上臂前屈内旋时摔倒受伤。直接暴力系从前侧向后直接打击肱骨头所致。与前脱位相比后脱位非常少见。肩关节后脱位含肩峰下、盂下和冈下脱位。

(2)临床表现:最明显的临床表现为肩峰异常突出。上臂呈内旋位,外展活动明显受限制。在肩关节后侧冈下可摸到肱骨头,肩部前侧空虚。

(3)X线检查:肩关节的常规X线片上有两个特征是由肱骨头和关节盂后缘重叠所致的椭圆征消失;大结节的内旋。

5.肩关节下脱位

(1)损伤机制:肩关节的过度外展,下脱位常伴有旋转肌袖的断裂。

(2)临床表现:肩关节疼痛,上臂固定在外展上举180°位置,并且比对侧缩短。在胸壁外侧可触及肱骨头。常伴有腋动脉和臂丛神经损伤,因为肱骨头向下脱位使关节囊下部撕裂。

(四)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损伤

1.旋转肌袖急性撕裂伤

(1)损伤机制:在避免摔倒时突然猛力地抬高上肢,或继发于抬举重物后,或肩关节摔伤所致。

(2)临床表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并沿上肢前面放射,外展疼痛、无力,按压大结节处可产生疼痛。冈上肌撕裂较长时,病人不能主动外展上臂。当被动外展上臂40°~90°时按压喙肩弓下的肌腱可产生剧烈疼痛。有明显撕裂的病人,落肩试验为阳性。

2.肱二头肌长头腱急性断裂

(1)损伤机制:常发生于病人抬举重物或肱二头肌强力收缩时。

(2)临床表现:常有结节间沟处的急性剧烈疼痛和肱二头肌收缩下移。结节间沟处压痛,让病人在上臂外展外旋90°时屈肘可明确诊断,因在此位置上肱二头肌可离开肩关节。

(3)以伤后180天遗留肩关节功能障碍评定残疾程度。

3.上臂软组织损伤

(1)损伤机制:由直接暴力作用上臂软组织,损伤有挫伤、挫裂伤和裂伤。

(2)临床表现:挫伤表现为疼痛、肿胀和瘀血。挫裂伤和裂伤有创口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