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血液的影响因素
(一)酒精对血液的影响
国外有学者所做试验表明,醉酒的人的血迹不会因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而明显受到影响。实验所用样品中酒精浓度最高值达1.0%,这是公认酒精致死浓度的两倍。血液样品的物理性质没有因酒精的掺入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因此所形成的血迹的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尽管血液中酒精的量没有明显改变血迹的形态,但是长期过量饮酒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酒精中毒通常会导致肝硬化,而影响肝脏生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及因子功能的发挥。另外,除了对肝脏的破坏,慢性酒精中毒者常会导致营养缺乏。维生素的缺乏会导致营养不良和/或肝脏利用维生素消化的功能下降,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而造成潜在的过量出血。酒精可以影响一个人对意外出血的反应,美国好莱坞演员“威廉·霍尔登”的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其独自一人饮酒后跌倒,他的头部磕在床头柜上导致前额出现了一个3英寸的创口。有关证据表明,威廉·霍尔登至少在跌倒后的半个小时内仍旧清醒,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伤势的严重,之后也没有急求救治,尽管身旁就有一个电话可来求救,最终因凝血障碍导致出血过多死亡。
(二)药物和对血液的影响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也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临床上常用抗生素类来抑制凝血以便治疗某些疾病。如今大范围地使用小剂量(81mg)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疾病,阿司匹林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既影响其数量也影响其功能。非急需进行的手术通常要至少停止服用阿司匹林14天,以防止手术中过量出血。
(三)抗凝剂对血液的影响
国外有学者通过实验比较了新鲜血液与添加抗凝剂和保存剂[如EDTA(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盐、草酸盐等]的血液,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除非立刻加入抗凝剂,否则人血和动物血都会很快凝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凝血块会自溶且释放细胞,在这种情况下的样品则比较稀。若绝对需要的话,可以搅动使得一些血块中细胞释放出来而得到一个更浓的样品,搅动时一定要小心,因为搅动能够破坏细胞的物理结构。如加入EDTA等抗凝剂,在容器内不会发生凝血。若需要保存一段时间的话,最好是在收集血液之前就在容器中加入抗凝剂,并且在收集时适当进行轻微的搅拌。
(四)时间对血迹的影响
新形成的血痕呈暗红色,有光泽,随时间延长,血中的正铁血红蛋白逐渐变成正铁血红素,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在日光直射下,血痕颜色变化加快;在寒冷条件下或冰雪中颜色变化缓慢。在一定条件下,血痕颜色能反映血痕形成的时间,以此判断案发时间以及是否与本次案件具有关联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