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髋关节损伤
(一)髋臼骨折
详见骨盆骨折。
(二)股骨近端骨折
1.股骨头骨折
(1)损伤机制:根据骨片的大小和数量分为单个骨片骨折和粉碎骨折。单个骨片骨折常发生于股骨头脱位时,前脱位伴有股骨头上方骨折,而后脱位伴有下方骨折。粉碎骨折一般是直接损伤的结果。
(2)临床表现:可表现为触痛和旋转时疼痛。除非伴有脱位,肢体畸形少见,但大腿外侧可能有挫伤。
(3)X线检查:常规髋关节X线检查可确诊。
2.股骨颈骨折
(1)损伤机制:股骨颈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损伤所致。直接暴力损伤极少见。
(2)临床表现:伤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除髋部有疼痛外,移动患肢时疼痛更为明显。移位骨折者在伤后就不能坐起和站立。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测量患肢可发现有短缩畸形,Bryant三角底边较健侧肢缩短。外展嵌插骨折,仅诉局部疼痛,尚可伸屈髋关节或步行,易被忽略。
(3)X线检查:一般可确诊。
(4)CT检查:诊断嵌插骨折。
3.股骨髁上骨折
(1)临床表现: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明显。可见伤侧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淤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2)X线检查:可确诊。
4.股骨转子间骨折
(1)损伤机制:可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造成。骨折的特点是:转子区支撑体重的内侧密质骨和股骨矩,多呈现粉碎骨折,松质被压缩形成骨缺损。由于内侧失去骨的支撑作用,骨折不稳定,加之强大的内收肌群牵拉,易发生髋内翻,而且也难以达到坚强的骨折内固定目的。
(2)临床表现: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明显。可见伤侧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淤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3)X线检查:可以确诊。
(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损伤机制:股骨颈骨折造成股骨头的动脉损伤,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临床表现:髋部外伤后疼痛,以内收肌起点处为主,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可向下发射至膝关节。行走困难,呈跛行,进行性加重。髋关节功能障碍,以内旋、外展受限为主,被动活动髋关节可有周围组织痛性痉挛。
3.X线检查:可见股骨密度改变及中后期的股骨头塌陷。
(四)髋关节骨化性肌炎
1.临床表现:髋关节处有剧痛。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肌肉痉挛导致各方向运动均受限。关节周围压痛。
2.X线检查:可见髋关节处软组织呈云雾状影。
(五)髋关节脱位
按股骨头的移位方向,髋关节脱位分类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其中后脱位最多见。
1.髋关节后脱位
(1)脱位机制:当髋关节屈曲位和大腿内收、内旋位时,传导暴力使股骨头冲破后关节囊向髋臼后方形成后脱位。若髋关节稍有外展,股骨头将撞击髋臼后缘发生髋臼后缘骨折,或股骨头前下方发生骨折。常合并股骨上端骨折和坐骨神经损伤。
(2)临床表现:伤后出现髋痛,功能丧失。患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及下肢短缩畸形。臀部可触及向后上移位的股骨头。
(3)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脱出髋臼,并可发现是否合并骨折。
(4)CT可明确显示髋臼后缘及关节内骨折情况。
2.髋关节前脱位
(1)脱位机制:当下肢强力外展、外旋时,大转子顶于髋臼缘上,形成杠杆的支点,如暴力致使下肢继续外展,可使股骨头向前滑出,穿破髋关节前侧关节囊,发生髋关节前脱位。
(2)临床表现:患肢外展、外旋和轻度屈曲畸形,比健侧稍延长。髋关节疼痛,功能全丧失。髋关节前下方可触及脱位的股骨头。
(3)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脱出于髋臼的下方,与闭孔或耻骨坐骨重叠。
3.髋关节中心脱位
(1)脱位机制:当暴力直接作用于股骨大转子时,可使股骨头向髋臼中心撞击,髋臼可出现横形、斜形及凹陷粉碎骨折。严重者股骨头穿破髋臼突入盆腔,可损伤盆腔内器官。
(2)临床表现:髋部肿胀明显和剧烈疼痛,关节活动障碍。患肢缩短畸形。大转子部可见瘀血,腰背部皮下淤血表示有腹膜后间隙血肿。
(3)X线检查:可明确股骨头移位及髋臼骨折。
(4)CT可显示髋臼骨折程度及类型。
(5)螺旋CT三维成像可立体再现脱位骨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