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训练模式结构
程序训练模式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训练目标、措施手段、训练步骤和评价标准。具体过程如下:
1.设定训练目标
明确且合理的训练目标对于程序训练模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体育教学技能操作自动化是最显著的训练目标。体育教学技能必须娴熟、流畅,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2.确定训练的措施手段
程序训练模式多适用于体育教学技能的初始阶段,以及单向的、基础的技能训练。例如:口令提示、队列队形变换、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动作等,可以采用分解、重复、循环等练习手段进行训练;对于综合技能也可以采用观摩、评价、模拟、比赛和理论讲解指导等方式,通过教学观摩、跟班培训、微格训练、体育教学技能大赛等途径,反复训练直至技能达到自动化。
3.制定训练步骤
训练步骤包括训练内容、时间序列和连接形式。将体育教学技能分解成若干的小项目,并按照一定顺序呈现,完成一整套的训练任务。例如,通过“跟班培训一周”提高体育教学技能,步骤可以是直线式的,“看课—评课—撰写培训日志—模拟上课—示范课—专家评比”,其中模拟上课是难点,可通过“模拟前准备、模拟学习指导、模拟组织教学”等分支式小项目形式达成。
4.研定评价标准
确定检查与考核的内容及形式,程序训练模式的评价以阶段性评价为主,每完成一个小项目的训练,都要对其进行诊断和总结。例如:是否能够熟练地调动队伍、调整队形;讲解示范是否流利自如;是否能流畅地完成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的名次等。
5.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阶段需要及时、适时和有重点地呈现反馈信息,使体育教学技能的程序训练模式形成畅通的回路,对训练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方式进行反思,科学调控训练的程序安排和联系次数。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对某个小项目的习得出现困难,可返回至前一个步骤加强练习之后,再重新进行此项目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