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令技能的构成要素
如图6-1所示为口令技能的构成要素。
图6-1 口令技能的构成要素
1.口令结构
一般包括预令、中间停顿、动令三个部分。
预令是指动作的性质,即说明要做什么动作。预令的长短一般根据队伍的大小、练习场地、外部环境和学生年龄情况等来决定。
中间停顿是指在下达动令前停顿合适的时间,下达口令时有一定的停顿,可以使学生对所发出的口令得以思索,并做出准备。
动令是命令动作的开始,它不决定动作的性质。动令要短促有力,洪亮干脆,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不能使他们感觉仓促紧张,以至于举动失措。
例如,在队伍行进中的向后转,口令是“向后转——走”,因为预令“向后转”指明了改变行进的方向,动令在“走”,只是起到了命令向后转的开始作用,所以转向新方向后,仍按原步伐行进。
2.口令用语
口令的内容及下达方式都必须有所规定,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用体育专业术语下达口令,不用日常口语来代替教学口令,以确保口令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案例6-1:队列队形练习的基本术语
列:学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排列成的队形,几排即为几列。前排为第一列,以此类推。两列横队,第一列称前列,第二列称后列。
路:学生在一条直线上,前后排列成的队形,几行即为几路。左边第一行为第一路(也称左路),以此类推。
横队:按列排成的队形称为横队,其正面(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
纵队:按路排成的队形称为纵队,其纵深大于队形的正面(宽度)。
翼:队形的左右两端叫“翼”。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排头: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数个)叫排头。
排尾: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数个)叫排尾。
基准学生:教师指定作为看齐目标的学生。(如:以××同学为基准,向中看齐。)
间隔:学生彼此之间左右相隔的间隙叫间隔。(如:左右间隔两臂)
距离:学生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叫距离。(如:前后一臂距离)
3.口令发声
发声部位主要是口腔、胸腔、腹腔。吸气有深度,胸腔全面扩大,无僵硬感。呼气保持原状,喊时气流顺畅。呼气后微微保持原状,喊时气流顺畅、均匀有节奏,有明显的呼吸声特点。声门闭合,声带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而变更其长度、厚度和张力;口适度张开,舌根、下颚及脸部不紧张,喉头稳定,但不用力;上颚稍向上抬,并会感到上部共鸣的作用。当口令这样发出时,才能感觉到全部发声器官的协调动作。
口令学习者应该了解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发声的原理,正确认识这些器官在口令发声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口令发声器官的运动规律,以便在口令发出时能够有意识地组织这些器官的活动,运用自如。
4.口令节奏
呼喊口令的过程是展示口令语义的过程,口令的发音节奏不同,其运用效果也就明显不同,在下达口令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预令和动令要有明显的节奏,做到不疾不徐有适当间歇,使学生可以在听到预令后有时间准备动作。口令的节奏变化,使口令成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
掌握口令的节奏,与换气密切相关,换气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大换气、小换气、偷换气。
大换气:在休止的地方从容换气。有预令的应在预令和动令之间换气,如“向右——转”;无预令的口令应在口令下达换气,如“立正”“坐下”等;走(跑)步时,喊“一二一”则在休止时换气。
小换气:在顿挫的地方换气,也叫补气。如数字间的换气,即走或跑时喊的口号“1——2——3——4”“123——4”等。
偷换气:用极短时间偷偷地、不明显地换气,但换气时注意要快、要稳。如广播体操前一节至后一节间的换气或者8拍中间的换气。
5.口令音量
口令的音量大小应以能使全体学生听清为宜,一般取决于队伍的纵深长度和人数的多少。下达口令时,教师不仅要注意音量的大小,还要注意音量的强度变化,一般有预令和动令的口令,起音相对要低,然后由低到高,音调逐渐升高,音量逐渐加大。另外,教师在下达口令时,还要突出并恰当地运用主音,重点字音量要加大、加重,拖音也要恰当加长。例如“向后——转”口令就突出在“后”字上。这样强调主音,加大其音量,可以强调口令的意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