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技能的构成要素
示范技能的构成要素由示范目的、速度、距离、位置、时机、示范与讲解配合构成,如图5-1所示。
图5-1 示范技能构成要素
1.目的
教师在进行每一个技术示范动作之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示范?什么时候示范?先示范什么?后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示范时要求观察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采用的示范应有不同。教师无论采用哪种示范的方法,其目的一定要明确。以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为目的时,需要运用完整示范;以掌握技术动作的某一环节为目的时,可采用分解示范;以纠正错误动作为目的时,可采用正误对比示范。
案例5-1:
在示范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时,示范之前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教师投篮时的手臂、手腕和手指动作,而在示范时,为了防止学生因观察篮球是否进筐的视觉表象对投篮动作表象的即时覆盖效应,教师应该不对篮筐,而只是对学生做投篮动作的侧面示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投篮时的手臂、手腕和手指动作上。
2.速度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而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示范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速度进行示范。一般的情况可用常规的速度进行示范,但当为了突出显示动作结构的某些环节时则采用慢速示范。
案例5-2:
学习新教材,教师应该先用正常速度示范一次完整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动作的完整结构,然后用慢速度分解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而在进行蹲踞式跳远的腾空动作示范时,为了延长动作的过程,起到“慢放”效果,教师可以借助体操踏跳板作起跳示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起跳后两臂的摆向和突停、挺髋、两腿成弓步的空中动作。
3.距离
示范的距离主要取决于完成动作示范的活动范围大小、学生人数的多少和安全的需要等因素。一般来说,大器械运动项目,大幅度动作,需要让学生观察完整动作的示范,示范距离应适当远一些,反之则可近一些。
案例5-3:
途中跑,掷标枪的助跑等,教这些项目时要让学生站在教师示范位置移动路线的中间,教师在与学生相距八至十米处为好。又如各种球类项目,体操项目各类动作,田径项目中的跳高、短投等动作的示范,教师应在学生横排队形的中间,其距离要使横排的首尾和示范者保持近似相等的距离,三者成三角形,最近距离应不少于一倍身高,这样学生就能看清完整动作完成的情况,示范时位置移动的距离不要长,活动范围不要大,动作速率不要快。
4.位置(方向)
示范的位置应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队列队形、动作的性质、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学生观察动作的身体练习部位以及安全的要求因素选择与确定。此外要考虑学生避风和背对阳光。
案例5-4:
行进间模仿操、徒手操、武术、基本体操等,教师应根据人体基本活动规律、动作结构来确定示范位置,可以在队伍的正面、侧面或斜面,有时甚至可以在后面或中间。若教学内容需要固定的场地,如单双杠、跳高、跳远、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教师的示范位置既要考虑示范的方法,又要考虑学生的队形;既要考虑学生的多少,又要考虑位置的高低与方向,还要注意队列排面的宽度和深度。
5.时机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必要和学生的需要时刻进行示范。合理选择示范的时机,对于提高示范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5-5:
学生学习滑步推铅球动作会经常出现“跳步”现象,教师发现后就要及时给学生做示范,纠正错误动作,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如果等学生错误动作定型后,再纠正就晚了,教师的示范也就失去了意义。又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采用示范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效果;当学生练习疲倦时,教师利用示范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的肢体得到适当休息;在体育课结束给学生展示下节课所学技术动作,让学生课后预习。
6.示范与讲解的配合
示范是讲解的先导,讲解是示范的补充和说明。讲解与示范的紧密配合运用可以取得最佳的动作示范效果。示范与讲解的搭配有三种形式:“示范—讲解—示范”“讲解—示范—讲解”“边讲解,边示范”。
案例5-6:
学生学习鱼跃前滚翻动作时,教师首先做完整示范,接着讲动作要领,然后再做一两次示范,即“示范—讲解—示范”巧妙结合。又如,学生练习高单杆引体向上动作,教师用较慢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双手握杠同肩宽,两臂伸直体悬垂(预备姿势);压臂拉杠憋足气,紧腰收腹体上随;屈臂悬垂颌超杠,缓慢下放臂伸直。”这样示范与讲解同步进行,动作完成讲解结束,学生看得清,印象深刻,效果明显,学生也模仿教师的样子,边做边默念技术要领,练习踊跃,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