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对象要熟悉
体育教学的组织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和方法,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其运用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教学对象在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方式不同。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并研究学生,包括所教学生的人数、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体育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等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合理教学分组;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体育教师制订或修订科学的、符合学生的、操作性强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及正确执行教学常规的方法措施,组织有效的体育教学。
例如:在小学体育课“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比一比哪个小队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一队的队员精神饱满,听一听哪队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并予以表扬。队列的游戏还有:一切行动听指挥;挑战应战;穿城门;春种秋收等,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的教学内容,假如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那么教学组织时就不应该使用太儿化的话语与行为,比如:真聪明、真可爱、老师觉得你们好棒啊这种话语,使学生产生异样感。
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切合实际因材施教。体育教学必须突出它的教育性、人文性,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也注意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为体育教学对象差异较大,不能一味地以一种标准衡量全体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队列队形课中有许多军事化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要一味地以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否则只会使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在教学原地踏步和齐步走的练习中,教材中对于摆臂的角度与幅度有很高的要求,对部分小学生来说是较难达到的。而且对动作进行刻意的强调,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整个动作的准确性,容易产生排斥抵触的情绪。
在教学中,面对这些难点,需要教师降低动作难度,使学生易于做到。如练习摆臂,只要学生能够做到双臂自然摆动、动作协调、姿态优美,就可以视作达到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有了兴趣和自信,才能使以后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