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眼神
著名画家达·芬奇曾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一个人眼睛瞳孔的大小、亮度的明暗、视角的俯仰、注视的时间与变化的快慢等,都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态度的赞成与否。师生间眼神的交流,是师生间最能传神的心灵沟通。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艺术而又科学地用好眼睛,对于辅助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另外,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默契程度,与相互注视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若要对方喜欢听你的谈话,应有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这一点对体育教师教学中掌握眼神的运用技能是很有启发的。从视线交流的角度变化看主要表现为:环视、正视、仰视、俯视、斜视、点视;从视线距离和强度变化看主要表现为:直视、注视(视线放长、眼神力度加大),蔑视、虚视(视线放长,眼神力度和饱和度削弱),逼视(视线切近,眼睛放亮),探视(视线切近,眼神柔和)。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法
环视是指视线在较大范围做有意识的环状扫描,一般在讲授前、讲完部分内容后或者提问之后使用。当体育老师讲解或示范时环视所有学生,能使大家感受到是讲给大家听的;当学生练习时,体育教师环视所有练习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正在注意他的练习,并通过眼神表明他对学生动作的态度;对于有一定危险的器械上的练习,教师的环视也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2.注视法
注视法指目光较长时间固定于某人或某物,教师注视包括授课注视,亲密注视和严肃注视。授课注视(一般是俯视)可用于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认真听讲;亲密注视则表达一种亲近的情感,而严肃注视多用于组织教学和制止不良行为等。当讲解时或语言停顿时的瞬间,注视个别同学,表明了一种提问的含义:“听懂了吗?”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关怀,学生通常会有积极的反应,比如以点头或锁眉表示听懂或没听懂;当个别学生违反纪律或练习不认真时,为了不影响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和正常的教学进程,教师可能用注视将批评、不赞赏的信息传递给这些同学,学生能领会到:“教师提醒我,不能再这样了。”和语言训斥相比,人体语言保证了教学或练习的连续性,这种方式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因此更有实效性。
3.虚视法
这是一种似看非看的方法,教师不时地把视线对准某一学生,或者对某一部分学生;或者对某个学生仅仅一瞥,以提醒个别轻度走神或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这样既能起到唤起学生注意的效果,又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
4.点视法
顾名思义,点视法就是将目光短时间地停留在某一点上,尤其是停留在学生身上,这种方法既可以对表现好的同学传达一种鼓励、支持的信息,还可以清除和制止某些学生的不规范行为。
5.锁视法
这是教师紧锁眉头,并注视个别学生的方法。当某个学生违反纪律或练习错误,或经反复提醒仍然无效时,锁视能加强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或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8-6:
在一节学习篮球三步上篮技术课上,当同学们开始自己练习阶段,教师适时地将目光停留在每位完成练习的同学身上,对按照技术要求完成练习的同学来说,我们体育教师的目光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而对不认真的同学来说,我们教师的目光则是一种警告的信号。
其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交流手段,一方面能透过学生的眼睛,洞察其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是在认真思考还是心不在焉;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会利用自己的眼睛对学生进行课堂控制。
教师运用目光语的主要方法和技巧是:
(1)把握好视线方向
讲课时,要扩大目光语的视区,始终把全体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之中,不要只盯着一个人(会让学生尴尬)或部分人(有偏爱部分人之嫌)。要用广角度的环视表达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但环视要遵循一定的线路,不能杂乱无章。偶尔可以向上、下、左、右看,但视角不要频繁变换,飘忽不定,以免给学生造成心不在焉的印象。在教学时,教师的眼睛忌盯着天花板、地板、窗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常用到的目光语是注视。注视辅以不同的视线、视角,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的注视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严肃注视。多用于与学生谈话、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时。
授课注视。在授课过程中这种注视即眼睛看着学生脸上的三角部位,不过这个三角是倒三角(以两眼为底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在双眼和嘴之间。“授课注视”其性质介于“严肃注视”与“亲密注视”之间。授课注视能够形成比较融洽、和谐、自然的气氛,使授课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2)眼神要有变化
眼神的变化主要是随着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而变化。变化要有一定目的,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眼神: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教师此时与学生眼神的接触,是对学生注意听讲这一行为的一种确认,这种确认会对学生产生强化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与学生目光接触,表明教师在认真聆听他的发言;当学生回答问题不畅时,教师以期待、专注的目光望着学生,会使学生用心思考,力求回答准确;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跑题,教师可用皱眉等方式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比用语言直接表达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富表现力;当学生回答问题具有创造性时,教师应投以赞许、激励的眼神,以激发其进取心;当课堂讨论出现分歧,教师就投以高兴、宽容的目光,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于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用冷漠的目光注视他几秒钟,待双方目光接触后再移开,这样既起到了告诫作用,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学过程中避免只用一种眼神,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呆板单调的印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目光一般应放在后排位置比较合适,它能给学生一种依赖感。
(3)顾及四周,消除“教学四角”
教学经验证明,上课时,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在学生身上转移自己的视线,不要只停留在个别学生身上。要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他进行不间断的个别谈话,这样就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做到目光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就要学会调整角度,照顾到各个方面,此即环视法。
环视法由纵向角度和横向角度组成。纵向角度是指教师视线上下角度问题。教师视线太低,只能看到前排的学生,照顾不到后面大多数学生。眼睛仰视,又会使学生感到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所以,教师视线过高或过低都不好。正确的方向是眼睛保持平视,并且把自己的视线落在中排偏后的学生身上。据研究,目光接触能补偿空间距离形成的沟通障碍。教师把视线放在偏后的位置上,既可弥补与后排学生因空间距离带来的沟通缺陷,也不会使前排学生受到冷落,因为他们知道尽管这样,他们仍然处于教师视线范围的覆盖之内。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变动,顾及前、中、后各排的学生。横向角度是指教师视线的左右角度问题。教师在上课时,绝不能长时间地把视线停留在某一点上,应该从左边扫视到右边,然后再从右边转到左边。当然也不要像摇头电扇那样有规律进行,要尽量做到自然扫视。
(4)注视的信息判读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注视行为,不同的注视行为对师生交流的性质和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视线向下,表示爱护、宽容的心理状态。教师对学生的谈话如果站得高一些,才会有上述心理优势。视线停留在学生双眼与嘴之间的倒三角形区是教学中常用的视线交流位置。视线停留在双眼与前额之间,可造成严肃的气氛。具有强调、指令的作用,有时用于批评学生的错误。
(5)视线控制
教师在讲课时将手势或教具移至师生视线之间,这是一种对学生视线的控制方法。个别辅导学生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学生视线,教师可以用手拿着教具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抬起头看着教师的眼睛,并注意听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他听到的内容和看到的教具,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图片。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相应的眼神。应切忌那种鄙视不屑的目光、凌厉威逼乃至凶悍暴怒的目光。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面对学生时要正确使用自己的眼神。
案例8-7:
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厦门市杏南中学杜爱建老师在健身拳课上进行新授课前给同学们观看了健身拳图示板,他先为大家指明上节课所学习的四个动作和本次课将要学习的新动作,并在图示板上找出一个螺旋形的“宋江阵”图案,并说:“它是古战场中将士们排兵布阵以集体力量战胜敌人的一个有效办法。本节课将模拟这一阵型来变换不同队形,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老师一边用手指着图示板上的图片一边进行解说,并在解说的过程中不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同学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理解得更加深刻。